记载|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部与自然斗争的史诗,古神话里多有禹的记载

今天小编要带给大家的文章是有关于大禹渡这个地方的文章,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大禹治水这样一个神话故事吧!那今天的内容——大禹渡,就也是围绕着这个神话故事展开的。话不多说,快点和我一起看看今天的文章内容吧!古时的中国人,喜欢生活在美丽的神话故事里。具有神奇传说的大禹渡就位于古魏城以南10公里处的黄河北岸,那个地方很值得一看,不仅因为有一座扬程高达193米、曾被称为。“亚洲第一扬程”的大禹渡电灌站,而且流传着大禹治水的美妙传说。在我们去大禹渡行进路上,还是熟悉一下我国历史上与自然作斗争的悲壮演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是一部人们与自然作斗争的写实史诗。在这惨烈壮阔的演绎中,最艰巨的当数与水患的搏斗。综观中外的远古历史,世界上的文明古国大都有与水患作拼死抗争的传说。
 记载|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部与自然斗争的史诗,古神话里多有禹的记载
文章插图
根据我国古代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证明,远古时期,在我们祖国的广大土地上,由于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绝大部分土地被茂密的森林覆盖着。郁郁葱葱的高山和青翠起伏的丘陵之间,分布着一片片广袤的草原,无数条奔流不息的大小河川,纵横在森林和草原之中;多如繁星的湖泊沼泽,遍布在东西南北的大地历史的脚步在岁月的流逝中不断前进,我们的祖先在治水的脚步中逐渐走向成熟。据传说,大禹生于鸣条岗上,涑水河旁,并在今夏县境内建立了禹王城。他从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中总结出经验,改变了过去“堵塞”的办法,采用“疏导”,先导大河之水入湖海,再导沟壑之水入大河。大禹用了13年的时间,终于把洪水驯服,治理得地平天升了。这就是家喻户晓的大禹治水的故事。正是由于大禹治理了洪水,为炎黄子孙造了福,人们世世代代歌颂他的丰功伟绩,所以后来人们常常称颂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作过较大贡献的人是“功不在禹下”。
 记载|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部与自然斗争的史诗,古神话里多有禹的记载
文章插图
翻阅早期史书,古神话里多有夏禹的记载,大禹渡就曾留下大禹的足迹和治水的功绩。仰望,山头古树入目。传说大禹凿开龙门后,由吕梁山来到神柏峪,身感疲倦,就坐在山头这棵柏树下休息,后又乘舟东下,凿开三门,导河入海。大德无形。中国人多爱怀古,后人为了纪念大禹的功绩,将传说中大禹拴马的古柏称为“神柏”,并在古柏旁边修建了禹王庙。神灵巍然,却遭受魔障欺蹂,禹王庙在被日军毁为废墟后,仅存旧碑一通,经复制,立于古柏树下。数千年来,风雨如磐,沧桑变换,惟这棵神柏,依然巍巍独秀,愈老愈茂,一片苍翠,挺立于山巅。大凡游览者来到大禹渡,都要顺着管坡盘旋而上,当气喘吁吁坐在神柏下时,喘息中却顿感清爽,四周山水尽收眼底。细细观看,这棵神柏胸围达3.85米,高14.6米,冠若伞盖,覆地半亩有余,堪称柏树之王。从那绿柏皴裂的躯体上,我们能够读出岁月的年轮来,可以凝神俯听当年神禹治水的凿山声。
 记载|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部与自然斗争的史诗,古神话里多有禹的记载
文章插图
往迹难觅,可望的只有后人的创造。20世纪50年代,文物工作者曾在神柏峪的大路两旁,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址。其面积达40多亩,崖上灰层一里多长,有彩陶、灰陶等古代器皿暴露于地面,为研究古人类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在古渡正北的条山脚下的禹门口,石崖上有古人留下的摩崖石刻大字:“舟于此,出水得。”字迹虽然残缺难辨,却是研究条山水文地貌的珍贵史料。有人说这是大禹所留,不足为信,但是从文物旅游角度讲,当为古老的渡口增色许多。
 记载|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部与自然斗争的史诗,古神话里多有禹的记载
文章插图
大禹虽为传说中的人物,未必真有其人,但却能引发今人的联想,也是造化。1970年,为利用黄河之水,国家在此投资兴建了亚洲扬程最高的“大禹渡电灌站”,将滔滔黄流变成清澈碧水,源源不断地引上高垣,为大禹治水的传说谱写出了新的篇章。而那沿管坡修筑的1300多级台阶,已成为游览大禹渡的一道人文景观。古今交替,沧桑巨变,大禹若是有灵,也会为今日的变化拍手称快,抚髯长笑,更会明白一个道理,治水不仅是治理洪涝灾害,而更应该是变患为利,造福人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