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荒|大灾荒时,范仲淹严令米商抬高价格,为何灾民却赞口不绝?

大家好,我们的搞笑风水摆布第一人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表面上看,北宋的常平仓,应当是个盆满钵满的存在。在宋仁宗时代之前的历史上,常平仓也不止一次发挥大用。这个仓库储备的,应当是北宋王朝的救命粮。只要常平仓不出问题,北宋王朝就有底气,再大的灾难也能扛过去。可就是在范仲淹时代,这事出了大问题。
 灾荒|大灾荒时,范仲淹严令米商抬高价格,为何灾民却赞口不绝?
文章插图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在北宋一代名相范仲淹的跌宕人生里,“涨价赈灾事件”是桩常被大书特书的辉煌功业,亦是今天各类经济学教材里,常被掰碎了引用讲解的经典“经济学案例”。以《咸淳临安志》和《梦溪笔谈》等史料记载,此事发生在北宋皇祐二年(1050),是年杭州遭遇空前旱灾,米价更暴涨到每斗一百二十文。各路奸商更纷纷哄抬米价,憋足了劲要发国难财。危机关头,身为杭州郡守的范仲淹,却是不按套路出牌,非但没有开仓放粮或打压粮价,反而跟着狠抬粮食价格。另外不顾郊区大灾的灾情,却在杭州城大办庙会划船等娱乐活动,城外旱灾肆虐城内砸钱享乐,闹得骂声一片。但骂了没多久,范仲淹的苦心终得回报:短期暴涨的粮价,引得大批粮食涌入杭州,粮食价格不知不觉就滑落,缺粮难题迎刃而解,想发国难财的奸商损失惨重。热热闹闹的赛舟庙会,除了吸引大量游客,还吸引了大量劳动力,万千流离失所的灾民找到了饭碗,平平安安度过了荒年。范仲淹的一番“不按套路出牌”,却造就了灾年无灾的治理奇迹。亦是世界古代经济史上,“经济调控”与“以工代赈”的教科书级妙笔。
 灾荒|大灾荒时,范仲淹严令米商抬高价格,为何灾民却赞口不绝?
文章插图
只以这番表现,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仕途坎坷的范仲淹,会成为后世中国文臣们公认的标杆楷模,不止因为他高贵的人品,更因为这卓越的能力。不过,也同样是这场“涨价赈灾事件”,除了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更加伟大的范仲淹,却也分明叫后人看到了,富庶的北宋王朝,当时两大已极度严重的统治危机。首先一个危机,就是北宋巨大的城乡差距。要知道,范仲淹想要实现“用市场调控粮价”,甚至“以工代赈”,一个不能缺的前提,就是杭州城发达的商品经济水平。而在当时,经济繁荣的杭州城,也恰好满足了这个条件,所以才能承担粮价短期上涨的阵痛,更能为“以工代赈”提供足够的消费支持。这时的杭州,就是当时北宋城市经济繁荣的缩影。但这繁荣的背后,却是北宋农村的日益贫困化,以及城乡差距的扩大。
 灾荒|大灾荒时,范仲淹严令米商抬高价格,为何灾民却赞口不绝?
文章插图
这个危机,其实在北宋初期的时候,就已经十分严重。宋太宗年间时,一次宋太宗当着群臣面自夸,大谈特谈汴京城的富庶繁荣。老直臣吕蒙正却是一声冷冷硬怼:“臣尝见都城外不数里,饥寒而死者甚众”。天子脚下的汴京农村,都是这样的饥寒交迫,其他地区的农村,状况可以想象。为什么会有这反差?北宋“田制不立”“不遏兼并”,土地兼并自开国时就十分剧烈。可是国家农业税的纳税主体,却多是自耕农。也就是说,纳税的自耕农数量本就有限。可偏偏就是这些自耕农,除了要承担夏秋两税外,还要承担多如牛毛的杂税。有些地区的农民,承担的杂税要有数十种,以北宋名相韩琦的说法,就连农具和鞋子,都给算成杂税交钱。哪怕正常年景,负担也十分重。而到了范仲淹生活的北宋中期,情况却更糟。还是由于“田制不立”,到了宋英宗年间,“租赋不加者十居其七”,也就是说,能纳税的土地只有百分之三十,主要就是佃农和自耕农。外加劳役差役沉重。以至于“民间规避重役,土地不敢多耕”。很多地方的农民也纷纷逃亡,成了“流民”。
 灾荒|大灾荒时,范仲淹严令米商抬高价格,为何灾民却赞口不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