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群书|徐光春:《博览群书》要当“三个专家”

此文详见《博览群书》杂志2018年第4期,出版日期:2018年4月1日
 博览群书|徐光春:《博览群书》要当“三个专家”
文章插图
《博览群书》杂志创刊33年了,今年第4期是《博览群书》出版第400期。上世纪90年代,我担任光明日报总编辑,《博览群书》杂志是光明日报旗下一份著名月刊,我和光明日报编委会的同志们,以及《博览群书》杂志的编辑团队,都对这本杂志倾注了很多心血。抚今追昔,我和光明日报的很多老同志,也和《博览群书》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几代读者一样,充满感情和感慨。
1995年《博览群书》杂志创刊10周年时,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发表在《博览群书》1995年第1期上,题目是:“努力办好《博览群书》,满足更广大读者需要”。今天,在国家各项事业迅猛发展,媒体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的新形势下,《博览群书》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着实需要一次深刻的回望与前瞻。
在移动互联时代,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正在加速重构。《博览群书》作为一份具有丰厚历史底蕴的著名期刊,如何面对移动互联时代对纸媒的挑战,相信《博览群书》和光明日报同仁都有思考和创新。
博览群书|徐光春:《博览群书》要当“三个专家”】这里我想强调,无论移动互联技术怎样影响时代,人们对社会事件的权威报道和解读仍有强烈需求,对优秀作品的权威介绍和解读仍有强烈需求,对经典著作的权威介绍和解读仍有强烈需求。这三个“权威”和三个“强烈”,说明《博览群书》仍大有机遇,大有空间,大有可为。这里我对《博览群书》提三点希望 :

其一,《博览群书》要当调查研究的专家。
调查研究,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对于《博览群书》所主要面向的人文社会学科而言,有助于学科摸清家底、接融地气、有所突破、造福大众,也有助于外界了解学科、参与学科、支持学科。《博览群书》要发挥自身的品牌优势,鼓励优秀的调研报告,鼓励具有调研意识的创作,鼓励情况全、数字准、观点新、有教益的作品,反对为发论文写文章,反对为捧人写文章,反对脱离实际写文章。我注意到,近来《博览群书》在全国读书类新闻出版物中,率先推出“名家名作与春节”“名作中的父亲”“名家·名作·名川”等带有鲜明调研印记的系列文章。这些雅俗共赏、贯通学科、助推文明的栏目应做大做强,发扬光大。这是《博览群书》在提升学术风气和学术质量上应有的举旗亮剑,奋发有为。
其二,《博览群书》要当会讲故事的专家。
应该说,中国人文社会各个学科,不仅担负着“讲好中国故事”的光荣使命,其学科历史、探索与发展,本身就是中国故事。《博览群书》要鼓励和引导学术界讲好学术故事、学科故事、学人故事和学风故事。这些故事讲好了、讲深了、讲下去,会填补学科空白,激励学术进步,化成学科财富。
就《博览群书》所面对的大量图书和作品而言,任何学术著作、学术文章,其价值都源自学科突破与进步,讲清这个“突破与进步”不正是一篇篇好故事、一段段学术史吗?如果说,23年前我对《博览群书》提出“努力办好《博览群书》,满足更广大读者需要”时,当时主要瞄准的还是广大青年学习文化、掌握知识、提升文明的需要,今天的《博览群书》面对的读者学历已经今非昔比,面对的世情国情已经今非昔比,面对的学科面貌已经今非昔比。推动各个学科讲好学科故事,让《博览群书》变成各个学科历史最权威的、生动的、优秀的讲述者,从而启发更多的学术刊物力避枯燥乏味,讲好学术故事,让学术面貌一新,让读者亲近学术,让学术影响读者,这不正是《博览群书》的崭新舞台,不正是《博览群书》服务读者的广度、深度和高度的提升吗?
其三,《博览群书》要当善于批评的专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