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溪漫志·张文潜粥记》中有言:“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养胃。”就历史变革的方向来看,无疑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落后、腐朽、封建的思想和制度都会被取代,这是进步的必然。当然,汉字也是一样,古往今来,汉字的形态一直在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可以说,其演化过程贯穿了整个中华史。然而,过度的更改也会抹掉珍贵的历史痕迹,相比于所谓的“推陈出新”,文化积淀也是一个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文章插图
迄今为止,汉字已经有了6000年历史,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也是从未出现过断层的文字。不过,虽说仓颉造字一说过于虚无缥缈,但是这个说法,却可以从《吕氏春秋·君守》中窥得一二:仓颉作书,后稷作稼。后来,随着甲骨文的发现,汉字的来源也得到了解释,这不仅仅是古人的伟大智慧,还是所有炎黄子孙的骄傲。
文章插图
作为极为普遍的一种交流工具,汉字的作用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得愈发重要起来。甲骨文之后,先后出现了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等规规矩矩的方块字,到了东汉时期,更是诞生了一大批书法家,他们不但推动了汉字发展,还使其具有独树一帜的美感。遗憾的是,汉字始终都是读书人手中的“工具”,对平民百姓而言,既然没有走上仕途的想法,也就没必要读书识字,这是古代封建王朝的一大弊病。
文章插图
于是,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仍有大半的老百姓不识字,他们无法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所有的消息都来自于道听途说。当然,除了上文提到了没有读书途径之外,再就是文字的结构过于繁杂,不便于老百姓记忆,若想消灭文盲,就必须先把汉字改造成“平易近人”的样子,这样一来,也有利于理解和接受。于是,一些人开始主张废除汉字,改写拼音文字,也就是逐渐与西方国家的语言接轨。
文章插图
1964年,郭沫若发表了一篇名为《日本的汉字改革和文字机械化》的文章,他认为日本的汉字改革十分成功,作为汉字发源国,我国也要快速行动起来,为了让更多人认识到汉字简化的重要性,建议先从城市的名字改起。其实,郭沫若的提议还是比较温和的,他不建议废除汉字,只是略作简化,当然了,必要的拼音标注也是必要的,这也是为日后接触英语作准备。
文章插图
同年9月9日,陕西为了响应郭沫若的提议,率先发表了《为减轻群众和儿童学习使用文字时的负担,我省14个生僻地名改为常用字》一文,对以下14个古老县城进行了更名:盩厔更名为周至县,邠县更名为彬县,醴泉更名为礼泉县,栒邑更名为旬邑县……从文字的复杂程度上来看,改动之后的县名的确方便更多人记忆了,可是老一辈的人却不买这个账,他们认为名字是一个城市的根,若是连根都舍弃了,还有什么了是可言?
文章插图
实际上,他们的担心也有一定道理,因为有好几个城市的名字都是不如之前的好听,比如庐州改为合肥、汝南改为驻马店、兰陵改为枣庄等。一座城市,不仅承载了历史,还有一代又一代人的感情,也许这才是老一辈不愿接受的真实想法吧。
推荐阅读
- 商朝因何而亡?专家打开3000多年前的古墓,找到了真相
- 稀世国宝从大墓中出土,郭沫若欣喜作诗,周总理却冷冷说了几个字
- 80年前,鲁迅偷偷写的“师生恋”情书,看完脸红肉麻到酥
- 推荐3年前看到的这本小说《相见恨晚》,当时看了就停不下来了
- 千年前, 若这个中国人再多活二十年, 之后就没有宋朝元朝什么事了
- 言情文得知五年前被休弃的王妃生了对双生子,整个王府都沸腾了!
- 那个六千年前的虞朝,真的只是老祖宗们瞎编?
- 闽博向你投放了一枚3000万年前的“时空胶囊”
- 赵州桥的悲剧一生:历经1400年沧海桑田,却在62年前彻底成了历史
- 叶圣陶郭沫若启功三位大咖为“语文”题名,谁的水平更高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