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曾经的顽劣少年高中进士之后,念念不忘恩师和家乡的人,开始不遗余力奉行善行。1771年吴典第一次回乡省亲时,曾协助其父吴必位、其叔吴必禄募捐白银对家乡的雁峰学社进行一次大规模修复。吴典在京任职时,他与海南同乡好友、进士王斗文等联络琼籍在京人士,在北京筹建了琼州会馆,为海南人建立一个立足京城、扩大对外交流重要落脚点。 1787年,吴典在家居丧(其父1784年去世)期间,不仅出巨资为恩师周继才家乡邕阳村(今那央村一带)修建三座桥,还在海口白沙坊新建宜人东桥、西桥两座。
文章插图
海口新坡镇潭丰洋湿地古石桥。李幸璜 摄
恩师周继才为名门之后
能把一名顽劣少年培育成一名俊才的周继才,其实也是名门之后,是海南渡琼始祖周仁浚的29代裔孙。据周氏宗亲2000年印发的《海南周氏宗谱》记述:周仁浚原籍河南汝南,是北宋开宝年间(968-976)平定岭南的有功之臣,后被任命为琼州府知府,为周氏渡琼的始祖。
周仁浚上任后,爱才用贤,甚至上书朝廷,请求起用前朝南汉的官员骆崇璨等人担任儋州、崖州、振州和万州的知州,得到了朝廷的应允。任职期间,周仁浚爱民如子,为官清廉,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根据海南的实际情况制订施政方略,发展生产,改善民生,因而深得百姓拥戴。
据周仁浚37代裔孙周宗茂介绍,周仁浚离任后,并没有返回内地,而是选择留在海南。先是住在府城的甘蔗园,后来又迁居府城南部“上那邕”(现那央村一带),不久后又移居今龙塘镇一带。
“从族谱到居住地,可证明周继才一直居住在周家在海南的世居之地,并深受海南周家家风影响。”周宗茂称,在良好家风的影响下,周继才成为一名育人有方的私塾先生,并将一名顽劣少年启发培育成俊才。
链接
与功德事有关的部分海南古桥
在海南古桥的历史里,与功德事有关的修桥故事同样比比皆是。在海口府城东南30公里的陶公山下,也就是今天的三十六曲溪上,曾有一座博拦桥。原本这桥又小又窄,遇流急时总有渡河者溺死。清朝道光十一年,当地的陈传敬、杜庄、杜宗元等人一起改建,建成后高八尺,长三丈二尺,有三座水门,并砌在六丈石路,人车都能通过,于是这座桥和几位的善举便流传为当地的佳话。
康熙《琼州府志》中记载,儋州“登东桥,东郭外。明嘉靖四十年,训导刘都修。”“迎恩桥,州北半里。旧以筏渡。明成化间,知州罗杰以石建桥。”“新小江桥明万历二十九年,吏目林五伦创修。四十二年,知州曾邦泰重修筑固。”
在文昌紫贝岭下的信用桥,原名太平桥。明代文昌人陈是集赶考时和嫂嫂行至太平桥,嫂嫂跌入河中,陈是集立誓“吾若得中,必修此桥。”后来陈是集中了进士外出为官,在返乡后信守承诺捐资修复了太平桥。
【来源:南海网海南新闻】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推荐阅读
- 玩石头就要做赏石文化的传播者,可一些人却成了奇石的封存者
- 安徽萧县: 为青少年成长搭建文化教育平台
- 历史文化专家潜心40年编撰千年古灵渠研究手稿发布
- 梁思成与鉴真纪念堂
- 迁安发布暂停公共文化服务的通知
- 架子床是最科学的床,其体现了古代文化与古人的智慧
- 揭秘三星堆 为何有人称其不属于中华文化
- 配色解读:艺术家邓建勋 x Dunk Low合作—中国饮食文化特色配色
- 同仁嘛呢调!
- 俗语中的四大嫩,四大蔫,和四大紧,四大松都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