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力丰筋|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从运腕和中锋行笔谈书法的笔力神韵( 二 )


 多力丰筋|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从运腕和中锋行笔谈书法的笔力神韵
文章插图
所以,如前所述,若要“锋行画中\",便须时时调锋,提笔即是调锋的一种方法。毛笔进入纸面前“锋居笔中”,然按笔入纸,锋自然不“中”,须提笔得“中”。梁书同在《频罗庵论书》曾言:“芑堂问曰:‘中锋之说云何?’山舟曰笔提得起自然中,亦未尝无兼用侧锋处,总为我一缕笔尖,所使虽不中亦中。”曾国藩《求阙斋书论精华录》也表达了同样意思:“写字之中锋者,用笔尖着纸,古人谓之蹲锋,如狮蹲、虎蹲、犬蹲之类;偏锋者,用笔毫之腹着纸,当将倒未倒之际,一提笔则成蹲锋。”由此可见,在梁、曾看来只要能提得起笔即是“中锋”。关于提笔的重要性,明董其昌早有论述,《画禅室随笔》云:“余尝题永师《千文》后,言说作书须提得笔起,自为起,自为结,不可信笔。后代人作书皆信笔耳。”
 多力丰筋|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从运腕和中锋行笔谈书法的笔力神韵
文章插图
行笔过程中,没有按笔也就无所谓提笔,提笔不按难成点画,以“提笔得中”为中锋者,不管行笔中按笔时是否“锋”已偏侧,只要能提的笔起,“不中亦中”。清代包世臣在他的《艺舟双楫》中关于执笔方法的论述其实并非什么新巧之法,依然是人们常说的“五指执笔法”。然而,除此之外,我们还窥到了一些更为重要的内容主张——“运指”。“五指疏布, 各尽其力”,五指并不是仅仅摆出不同的姿势,而是有其不同的功用,各尽其力。 只有如此才能最终做到“笔锋始得随指环转如士卒之从旌麾矣”。而“士卒之从旌麾”则更为形象生地地说明了“运指” 在执笔过程中所起的主导性作用。
 多力丰筋|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从运腕和中锋行笔谈书法的笔力神韵
文章插图
因此,包世臣所宗尚的这种执笔方法,其主旨便可以概括为“运指说”。在发挥腕部提按作用的同时,又要发挥手指的配合作用,两者同时发力,才能写好书法。因此,我们在书写的时候,书写者应该有节奏地做出一些动作,这样才能让整体上的视觉效果呈现出气韵生命来。字若无神乏气,如人之精神不振、垂头丧气、无精打采,根本谈不上是佳作。因而,挥亳之富有神采,其关键在于运腕运气,在于活力充沛。
 多力丰筋|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从运腕和中锋行笔谈书法的笔力神韵
文章插图
以上就是关于我们在书写书法时,如何运腕、如何发力以及如何学会笔画之间的相互配合的诀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