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孔明骂死王朗,后人拍手称快,正史中的王朗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三国演义|孔明骂死王朗,后人拍手称快,正史中的王朗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文章插图
(新三国,王朗)
“(汝)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
《三国演义》第93回“姜伯约归降孔明武乡侯骂死王朗”中,魏国司徒兼军师王朗在两军阵前劝降不成,反被诸葛亮这通畅快淋漓夹枪带棒的臭骂“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后人拍手称快,大赞孔明“轻摇三寸舌,骂死老奸臣”,并据此创作出京剧《骂王朗》。
然而,“骂王朗”纯属《三国演义》的艺术虚构。正史中的王朗,首先并非如此不堪一骂就命丧阵前的褊狭之徒,其次平生从未与诸葛亮有过交集,最后还是与华歆、钟繇并为魏文帝曹丕的三公之一。曹丕曾盛赞:“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
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走近正史中真实的王朗。
 三国演义|孔明骂死王朗,后人拍手称快,正史中的王朗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文章插图
(老版三国演义,王朗)
一、忠义太守
王朗是东汉名臣大儒杨赐的门生,学习努力刻苦,成绩优秀,精通经籍,由此踏上仕途。杨赐辞世后,王朗痛彻心扉,因感念师恩,做出弃官为恩师服丧三年的决定。这一义举令他忠义名声传遍遐迩,接连被“举孝廉、辟公府”,他一概谢绝。直到被徐州刺史陶谦举为茂才(汉朝察举常科,即优秀人才),王朗才前往徐州做陶谦的副手。
东汉末年,汉室式微,军阀混战,汉献帝被关西军阀从京都洛阳挟持到长安。王室威严扫地,掌握实权的地方官们徘徊观望,明哲保身。王朗却力谏陶谦“遣使奉承王命”,旗帜鲜明支持汉王朝。汉献帝大为感动,“拜谦安东将军,朗会稽太守。”
王朗到会稽上任后,发现当地百姓居然仍在把秦始皇与夏禹同庙祭祀。他认为秦始皇是“无德之君,不应见祀”,下令捣毁秦始皇雕像。在任四年间,他发展生产,勤政爱民,受到百姓衷心拥戴。
会稽是朝廷抗击孙策扩张的第一线,王朗肩负阻击孙策的重任。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就曾指责王朗担任会稽太守时,对孙策的威胁坐视不理,“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这番话恰好反证出王朗在会稽始终致力于改善民生,所以对孙策完全采取守势。
 三国演义|孔明骂死王朗,后人拍手称快,正史中的王朗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文章插图
二、辅助曹魏
王朗不征讨孙策,孙策却主动“渡江略地”,兵临会稽城下。王朗虽兵微将寡,但认为“身为汉吏,宜保城邑”,拒绝助手暂避锋芒的建议,“举兵与策战。”多次交锋后,王朗因寡不敌众且中计而遭惨败,逃往福州一带打游击。
孙权非常赏识王朗“儒雅”的书生气,令重臣张昭劝说他为东吴效力。王朗因为自己是堂堂汉臣,不愿为地方军阀服务,因此过着“流移穷困,朝不谋夕”的日子。他并未因此消沉,一直积极“收恤亲旧”,以图东山再起。
时任丞相的曹操得知王朗孤悬敌后的处境后,上表请求汉献帝征召王朗至朝廷。王朗接到诏书后,因战乱频仍,道路不通,历时数年才辗转抵达许都任职。
 三国演义|孔明骂死王朗,后人拍手称快,正史中的王朗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文章插图
(曹操)
213年,曹操建魏国,王朗以军祭酒(首席谋士)身份先兼任魏郡太守,后因才干过人出任魏国大理(最高司法官)。在审案过程中,王朗坚持“务在宽恕,罪疑从轻”的原则审理案件,“以治狱见称。”
曹操病逝后,曹丕继任魏王,王朗改任御史大夫。他针对“兵起已来三十馀年,四海荡覆,万国殄瘁”的民不聊生现状,上疏劝谏曹丕帮助百姓休养生息、减轻刑狱,并作出二十年切实可行的远景规划,显示出惊人的洞察力和决断力,深受曹丕信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