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文化圣人,数千年来孔子备受赞誉,然而孔子言行也留下很多争议,其中《论语·泰伯篇》中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或许争议最大。原因很简单,这句话有两种解读:一是字面意思,代表孔子愚民政策的执政思想,与孔子仁爱、有教无类的思想相抵触,二是广为人知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一解读,代表后人误解了孔子意思。但对于第二种解读,学者杨伯峻认为不符合先秦语言习惯,如果孔子是这一思想,那么会说“民可,则使由之,不可则使知之”。既然如此,“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一句话究竟该如何解读?湖北出土一批战国楚简,证实孔子或蒙冤千年!
文章插图
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郭店一号楚墓M1发掘出804枚竹简,其中730枚中有13000多个楚国文字,记载了很多失传古籍。在这一批楚简中,主要是道家和儒家学派的著作,其中就包括儒家的《尊德义》。从字面来看,《尊德义》的记载与《论语·泰伯篇》中的一个意思。但“由”字与“道或导”字,“知”字与“折”字有何联系?
文章插图
值得注意的是,先秦的“由”字,通假“迪”字,所以“民可使由(迪)之,不可使知(折)之”,或许就是孔子本意,只是古今字意不同,造成了解读上的大相径庭。其实,在《尊德义》中,这一句话下面还有9个字,佐证了这一观点。如果加上“民可道(导)也,而不可强也”(论语中没有这一句)完整的来看,那么“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就非常明显了。之所以用知(折),可能是出于行文习惯,不想重复使用同一个字。可见,孔子的确蒙冤数千年,将愚民政策第一人的头衔挂在孔子头上,完全是冤枉孔子。
文章插图
即便古今字意不同,造成解读困难,但古代奇才层出不穷,为何鲜有大儒指出问题所在呢?笔者认为,有四个原因至关重要。一,按照字面意思解读来治国,就显得极为简单,而且有内幕操作的空间,如果真是“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那么工作量大增,自然不为统治者愿意。二,《论语》是后人对孔子言行的片段式记载,难免出现断章取义,只记载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而没有后面这一句,对完整还原孔子本意,的确存在困难。三,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孔子九代孙孔鲋将《论语》等经书藏于孔壁(或鲁壁),到了汉景帝时重见天日。但鲁壁藏书是不是儒家制造的“神迹”,编造的伪书,后世已不可考。四,古今政治环境不一,孔子时代存在国野之分,他的仁爱针对的是国人,而非野人。所谓野人,即距城百里之内称“郊”,“郊”外称“野”,野人几乎没有一点政治地位。读论语,不读周朝政治情况,很难准确把握孔子思想。由于古今政治环境不一,造成后人理解误差。
文章插图
总得来说,从孔子仁爱和有教无类的思想来看,很难想象孔子存在愚民政策的想法。因此,郭店楚墓竹简中的《尊德义》篇,应该是完整解释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令人遗憾的,古代儒家文人高举孔子旗号,却做着违背孔子本意之事,一做就是2000多年。其实,2000多年来,孔子思想不知被篡改了多少,比如“华夷之辨”、“以德报怨”之类,不是孔子没有血性,而是后世文化“汉奸”太多了。
推荐阅读
- 在《三国演义》中“蒙冤”的权宦蹇硕,其实与“十常侍”貌合神离
- 明朝|明朝于谦蒙冤入狱,锦衣卫抄家时无不落泪,刽子手百天后自杀谢罪
- 办事|曾国藩:不要多管闲事,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 咒语|高僧咒语可使听者立刻毙命,傅奕:我来试试真假,结果高僧死了
- 立马|丈夫刚蒙冤入狱,她立马离婚嫁给梁思成,后半生在骂声中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