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考个进士到底有多难?明清两朝到底有多少人考取进士了呢?

科举制度开始于隋朝,至清末被废除,前后时间跨度长达一千三百多年,对中国及古代汉文字圈的国家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一种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科举制度将知识分子与政府官吏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并由这些科举出生的知识分子,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僚集团,从而治理着中国各朝各代的天下百姓。
如今,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们对于科举的记忆已经非常模糊了,基本上很少有人能够知道一名普通人参加科举的整个具体流程了。在中国古代,对于科举制度的整个具体流程,每个士子都是耳熟能详的;而到了现代,因为时代的差异性,使得绝大多数现代人都淡忘了古代科举制度的整个具体流程。
那么,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整个具体流程是怎么样的呢?在隋唐宋时期,科举制度基本上实行了从无到最终完备。明清时期,两朝科举制度一脉相承,基本上代表了中国科举最完备的一套流程。让我们以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蓝本,来试着以一名普通人身份,参与完一整套的科举流程吧
 到底|考个进士到底有多难?明清两朝到底有多少人考取进士了呢?
文章插图
到底|考个进士到底有多难?明清两朝到底有多少人考取进士了呢?】!
当一个人从出生后,有条件能够上得起学的人,就是从《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启蒙类读物开始学起的,然后就是穷尽多年去研读四书五经了,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四书五经本身一共不到三十万字,四书合起来五万四千字左右,五书合起来二十一万字左右。但因为四书五经非常的难懂,所以在历史上就有了大量的名士去注解四书五经。到明清时期官方就下令:四书的注解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权威;《诗经》以宋代的朱赢的《诗集传》为主;《尚书》以宋代蔡沉《书集传》及古注解为主;《礼记》以古注解为主;《易经》以程颐的《易传》、朱熹《周易本义》为主;《春秋》以《左传》、《公羊传》、《谷染传》、胡安国的《春秋传》、张洽的《春秋集经》为主。
读过四书五经人的知道,四书还是比较容易的读,参考注解还是很容易读懂的。但是五经就不一样了,那还真不是什么人都能一个字一个字读完的,更别说有多懂、多理解了。
一、县试学完四书五经,有一定悟性,感觉自己学的差不多了,就看可以去参加了。县试由当地的知县主持,是科举制度最低一级的考试,所以也是最简单的。考试内容也就是科举考试的一贯内容四书文、五经文、诗、赋、策、论等。
在县试这一关,因为知县主持的缘故,级别低,要求自然也就很基础,而且每年的二月份都会举行一次。基本上考试只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会写四书文、五经文、诗、赋、策、论等科考内容,考试中无错字等常识基础性错误就都能通过了。
二、府试县试通过了才有资格参加府试,府试一般在每年的四月份,由每个府的知府主持。府试的内容基本上也是科举考试的一贯内容四书文、五经文、诗、赋、策、论等。
但到了府试这一阶段,主持考试的知府属于正四品的官衔,级别就比之前的知府级别高多了。所以就需要应试者有些水平了,通过了府试,才有资格参加下一级别的院试。
三、院试等到通过了府试,考生一般就要到省城参加府试了,院试的级别那可就更高了。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由皇帝钦派翰林充任,每省一人,三年一任,身份等同钦差大臣,与当地省份的巡抚级别相同。
院试一般是三年举行两次,考试内容基本上也是科举考试的一贯内容四书文、五经文、诗、赋、策、论等。等到了院试的一级级别,对考生的文章策论水平就要求非常高了。
一旦通过了各省学政主持的院试,就被称作秀才,算是有了“功名”,也算是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秀才中成绩最好的称为“禀生”,还能每月定期到当地县衙领取粮食和金钱补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