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3月,在安徽省怀宁县的查湾村中,一位名字叫做查海生的男童诞生了。当时没有人知道这位男孩会在20岁的年纪以海子之名响彻大江南北,也没有人知道他会选择在25岁的时候结束自己的生命。人们只是知道,在当时的环境下,家里多了一位男孩就意味着多了一分劳动力量。
诚然,在20世纪60年代,由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进行,工分成为了当时中国老百姓普遍使用的"货币"。
与中国千万群众一样,海子的父亲査振全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通过耕种来为家里赚取工分。虽然年少时他曾经在城里跟裁缝部老板学过手艺,但最终还是将自己的一生交付与了土地。海子的母亲操采菊在幼年时也曾经读过几年书,后来因为战争的影响最终辍学回家,在嫁与査振全之后,她也成为了一位终日与土地打交道的农妇。
所以虽然海子出生的地方是在农村,但世代与土地打交道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往更远的方向发展,便为其取名为海生。
年幼的海子也没有辜负自己父母的希望。
1968年,在公社举行的"毛选背诵赛"上,年仅4岁的海子凭借出色的记忆力艳压群雄成功夺冠,他也成为了人们公认的"天才"。
也许天才就应该别具一格吧,1965年5岁的海子被送往学堂,在校期间的日子成为了海子一生的梦魇。
60年代的中国,大环境的影响使国家发展道路遭到了严重的危机,当时身处中国农村的海子一家也受到了影响。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上学期间的海子也早早的懂得了这个道理。每次放学回家后,他总是先让家中幼小的弟弟吃饭,自己仅仅吃点剩饭。
因为县城内高昂的物价,海子每次返校的时候总会从家里带走一些粮食,尽力不增加家庭负担。
但即便这样,海子家中依旧一贫如洗。穷困生活压迫下的海子慢慢产生了自卑的心理,开始不喜欢与别人交流,让自己沉浸于书的海洋中。
在海子的求学生涯中,外界环境的急速变化也没有让他受到系统的教育。倒是在此间期间海子参加了许多的社会活动,也在其中见到了社会百态。
在海子的诗文《村庄》中,一句"万里无云如同我永恒的悲伤"是海子对多年来农村发展的无奈,也是对自己悲惨童年生活的叹息。
所幸,虽然海子没有经历过系统的知识补充,但是他天才的光环并没有因此而丢失。
1979年15岁的海子凭借370分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法律系。在北大录取分数线仅为310分的时代里,海子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学霸。
他成为了班级里面年龄最小的孩子,即便是与海子一同考入北大的骆一禾,也比海子大了整整三岁。幼小的年龄使得当时的海子成为了班中同学戏耍的对象,甚至在课余时间还有人专门跑到海子面前摸着他的头称呼他为"小孩"。
所幸在1981年,海子在结识了骆一禾,年幼的他终于找到了可以保护自己的人。
80年代的中国,因为社会风气的变更,思想大解放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时中国的文学界,也伴随着这股新风正在掀起追求诗歌的浪潮。刚刚成年的海子,因为挚友骆一禾的影响也加入到这股浪潮中去。
身为北大中文系学生的骆一禾,在1893年开始便发表属于自己的小说与诗文。在校期间,他也曾经凭借自己所写的诗句在校期间获得了极大的成就。这对于一直与骆一禾在一起的海子来说,诗歌的出现为海子提供了一条正确的方向,也帮助海子找到了属于自己心灵寄托。
自1982年起,海子开始独立创作诗词。在多年的求学生涯中,不善交际海子经常泡在图书馆内,众多的典藏也为海子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灵感。
因为年龄的缘故,海子在创作生涯前期所写的诗句并没有得到认可。不过想想也对,在当时追求"利益至上"的大环境下,身为一个"小孩"的海子怎么会被人认同。
1983年,19岁的海子从北京大学毕业,随即便被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任教。当时的政法大学,因为历史因素的影响,已经荒废了近20年。直至1978年,国家恢复了"北京政法学院",政法大学的建设才正式开始。
推荐阅读
- 玩玉别再拿产地说话了!这点更重要……
- 贺知章笔下最美春天,短短四句都是千古名句,结尾更千年无人能越
- 优选情有独钟,值得一读再读的古言小说
- 天才田晓菲,她是海子的知音,13岁进北大,35岁成为哈佛教授
- 没有一个冬天不能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 每个成员都是线索!看作者如何用塔罗会串联《诡秘之主》剧情
- 每个姓氏都有对应的图腾,你了解自己的图腾吗?看完佩服古人智慧
- 王勃去郊外踏青,写下一首诗,开篇两句便惊艳了整个春天
- 白岩松给应聘者支招:递给每个单位的简历要做针对性修改
- 中国古代最强姓氏?基本在每个朝代都少不了此姓之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