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毛颖:姚广孝出世传奇(9)云游求苦

近古传奇小说
姚广孝出世传奇(9)
毛颖
下卷·道与悟
第十二章求苦
佛教“四圣谛”之“苦谛”,将人生归结为“八苦”,即“生”、“老”、“病”、“死”、“怨憎”、“爱别离”、“求不得”和“五阴盛”。其中“五阴盛苦”代指前面“七苦”的集合和根本缘由。
领略“七苦”,便约略等同破悟了“苦谛”。而破悟“苦谛”,是修佛必由之路。
不解“苦谛”,“集谛”难悟,“灭谛”不达,“道谛”乏根基。
为求彻悟,各宗各派,自古以来都很注重“历苦”,方式方法纷繁,依地域、人文环境不同而各异;随时代变迁,有些方式变得典型化起来,并融入类似“自我磨练”的世俗意味,苦行、磕长头、辟谷……不一而足。
有些像今天“驴友”那样的云游,在中华大地最为盛行。
这种云游,不同于带有自虐色彩的“苦行”,当然也不是奢华之旅,更像随遇而安的旅行。其盛行,或许跟我们国家国土辽阔,地域文化多彩和“本土”各宗相互间的包容,割不开干系。
深论下去,恐怕也多少因为这个国家由来已久、广泛频仍、深重凄惶的苦难——只要上路,走下去,便什么苦都能看到、听到、体会到。
你或许不记得自己“生”之苦,却大有机会见闻别人的“生”之苦;你或许没有真正的“怨憎”、“求不得”,可只要路过一家大点儿的赌坊,稍稍放缓脚步,就定有领略……
在年轻的道衍和尚看来,乱世尘嚣中,“历苦”、“求苦”,都蕴含于不懈的脚步,冷静的视听,以及身临其境的思考与记忆。既不难,也不易。
席应真死了以后,他就开始了这种“求苦”的云游。
兵荒马乱的中华大地上,多了个风尘仆仆的僧人身影。
席应真何时死去,怎样死去,死于何处,后人其实并不确知。
只言片语的“记载”,未必可靠。
风云变幻、改朝换代的大时代中,一个道士的究竟,很微不足道,即便是很高明很有些名望的道士。
席应真在杭州妙智庵里,是否跟道衍和尚“切磋”了“阴阳术数”?他在妙智庵呆了多久?他是否真的去过妙智庵?都很可能是从那时一直划到现在以至划到将来的一串问号。
二十多岁的道衍,长出两撇淡淡的绒毛般的胡须,三角眼边上,出现了淡淡的鱼尾纹,眉毛稍淡了些,肤色黝黑,倒遮掩了些“恶”相,看着只似比实际年龄大十多岁的“苦相”僧人。
他云游的路线,有时似特意避开战事,有时又像迎着战事。当初跟他离开“无涯岭”的屠芒和崇三诫,都在妙智庵重入佛门,他没让他们跟随云游——独自有独自的好处。
跟好多云游僧不同,他从不“化缘”,衣食住行都付银钱,且出手不抠唆。
钱从何而来,没人知道。
他也不像多数云游僧那样,专拣险峻偏僻地方走,而是随意随遇。
在他看,险峻偏僻是“苦”,浮尘人气更是“苦”。
一路上,他长了不少学问,交了不少朋友。其中很有几位当世“名士”。有时还会专程去访、再访、三访……或谈经论道,或切磋技艺。
他会下棋,不高明;懂茶,不深湛;跟屠芒崇三诫学了几套拳脚刀枪,不熟练。
可他能通悟棋理,让赢他的人觉得很有成就感;认真品茗,是“斗茶客”眼里最理想的“学生”;气运深厚,将那并不熟练也不高明的拳脚刀枪,挥洒得磅礴逼人、断金碎石。
在那些“名士”的印象中,道衍,是很容易相处而又有见地有气韵的和尚。只是在谈论时势时,他显得过于沉闷。
不过,这不妨碍朋友们对他的喜欢。
出家人,不问世事,本不稀奇。
或者说,似这样平淡于时局,方是出家人的本分。
有几位,甚至因为这层,更愿跟他走近。
 传奇|毛颖:姚广孝出世传奇(9)云游求苦
文章插图
在是否“回家看看”的问题上,他几番犹豫。
最后还是甩不开记忆里关于“初生”的奇异。
那或许更是一重旁人不能了却的“苦”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