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原标题:雄安新区鄚州镇北城西邵家会点笙
中国有许多源远流长、根植民间、成就巨大的传统工艺 , 这些古老的传统工艺往往以“物质”或“非物质”的形态散落民间 。在雄安新区鄚州镇的北城西村 , 邵家的点笙技艺就非常有名 , 是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南京到北京 , 北城西邵家会点笙” , 这应是对邵家点笙技艺的最美诠释了 。
笙是传统吹管乐器中唯一能同时吹奏出四度、五度、八度和音的乐器 , 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我国自古不乏笙艺术的爱好者和精通者 , 但对点笙技术的精通者却少之又少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民俗|雄安新区鄚州镇北城西邵家会点笙】从邵家的后人口中得知 , 邵家的点笙技艺历经四代 , 而最初受艺于一个云游道士 。这里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有一个道士云游到北城西 , 因感染伤寒住在邵家 , 邵家有兄弟二人老大叫邵廷凯 , 精通音律 , 耳音精细;老二叫邵廷祯 , 通经文 , 擅诗词绘画 , 任北城西村长 。兄弟二人皆有学问 , 且老实本分 , 勤劳厚道 , 对道士悉心照顾 , 不图回报 。三人经常促膝交谈直至深夜 , 颇有相见恨晚之意 。数日后老道病愈 , 临行前授以邵廷凯点笙制笙工艺以表谢意 。此后 , 邵廷凯悉心钻研点笙技艺 , 成为邵家点笙第一代传人 , 并定下规矩:传长不传幼 , 传媳不传女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 , 女儿出嫁后就是婆家人了 , 而媳妇才是自家人 。一门绝技不能落入别人手中 , 所以决不能传给女儿 。邵家的后人介绍 , 点笙的整套工序 , 包括上片、抹绿、点笙三个环节 。整个过程琐碎繁杂 , 一个小部件的修整有时就能耗费几天的工时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抹绿:“绿”是涂抹在簧片上的一种青黄色黏稠物 , 它是用五色石和铜盘加水研磨出来的 , 过去人们曾说:“没有五音不成绿 。”用绿涂抹簧片可使簧片增加弹性 , 弥合簧缝 , 也可防潮、防锈 , 研磨后待铜绿上的气泡消失 , 用手指肚将它均匀地涂抹在簧片的正面 , 不能抹太厚也不能抹太薄 。
点笙:是指将点头用小烙针点到簧舌尖上 , 通过点头的重量减少簧舌的振动 , 使簧片上的音高降低半个音 , 从而调到正确的音高 。点笙时 , 必须先定出每攒笙上的主音即工尺谱中的“六”(第13苗)与“合”(第14苗) , 再从主音开始按照五度关系来定其他各音 , 即以“六”字为do(六、五、一、上、尺、工、凡) 。一般来说 , 第1、10、16和17苗无音 , 不装簧片 , 没有簧片的苗上出的音并不固定 , 具体出什么音要看吹几个调门 。如乐社要求在这几苗上安装簧片 , 通常点音为:第1苗出fa音(凡) , 第10苗出mi音(一) , 或xi音(凡) , 第16苗出re音(哑一)第17苗出la音(哑凡)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到了第二代传人邵文祥时期 , 当时点笙技艺已进入鼎盛时期 , 当地及周边地区的民间乐社 , 如音乐会、鼓吹班、戏班等都要到北城西邵家进行笙乐器的维修和调音 , 一年四季 , 在这个不足400人的小村子 , 总能闻得笙歌悠扬 , 亦能见得行人熙攘 , 这个原本古老静谧的村庄变得人声鼎沸笙乐之声不绝于耳 。这个古老的乡村也成为当时民间音乐文化链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
推荐阅读
- 一代儒将诗意雄安
- 高新区金城社区“移动图书馆”:指尖阅读成为“书香金城”新风尚
- 2021年度“峄城欢乐汇”启动,还将举行首届大运河民俗文化节
- 农村人重视节气,有哪些民俗与美食是与中国节气相关联的?
- 民俗|浦东90岁以上老人超万人,是哪一年?丨浦东历史上的今天
- 民俗|我国同名同姓最多的5个名字,排第一的有29万,你身边肯定有
- 民俗|老雅安的照片你还记得吗?
- 民俗|历史文明中,最吉利的数字到底是几?不是6也不是8
- 民俗|中国古代最好听的三个名字,每一个都美得心醉,没文化还取不出来
- 民俗|83位英烈!广西合浦公馆镇陈屋村忠孝祠重建陞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