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北京|课程思政示范课学生作品展示No.7|《我和我的家乡》:主旋律喜剧电影中“家”“乡”的再度建构

张北京|课程思政示范课学生作品展示No.7|《我和我的家乡》:主旋律喜剧电影中“家”“乡”的再度建构】作者;19级文艺学 张莹
由张艺谋担任总监制、宁浩担任总导演、张一白担任总策划的影片《我和我的家乡》由五个单元故事片组成,以家国情怀和脱贫攻坚为主要依托,讲述了发生在中国五大地域的家乡故事。这部影片虽呈现主旋律叙事与碎片化结构,但作为一部风格突出、主题鲜明的喜剧电影,仍较为成功地拓深了其类型深度,使“家乡”这个核心要素的内涵也实现了内部的再度建构。
在时代的变换中,“家乡”的涵义发生了潜在的延异,以一种长期脱离,仅在回忆中实现“在场”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言语交谈里。也正因此,《我和我的家乡》首先进行了一种当代意义上的解构,即将“家”与“乡”进行剥离与拆解,影片取材于“东、西、南、北、中”五大典型地区,覆盖了中国广袤土地上不同的风土人情,虽地域不同,但每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最先以一种“游子”的身份存在的,“家”与“乡”在叙事表层上并非同一地方,“家”往往是肉体所在,“乡”是精神存留。
 张北京|课程思政示范课学生作品展示No.7|《我和我的家乡》:主旋律喜剧电影中“家”“乡”的再度建构
文章插图
《北京好人》里的张北京(葛优饰)作为一个久居北京的小人物,在一个生活转折的关口(攒够了买车的钱)遇到了另一个小人物,即从河北乡下来北京治病的表舅(张占义饰)。宁浩导演在这一段落的叙事中安插了节奏得宜的笑点的同时,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张北京的家乡到底在哪里?”作为观众,往往会下意识认为张北京是由表及里、彻头彻尾的北京人,但只要往深一层思考就会发现,“表舅”的出现正是打破这一思维定式的关键点,张北京实际上也是“游子”中的一员,作为共同回忆象征物的奶糖,也表明了他与表舅之间的喜怒哀乐正是他与家乡尝试重建联系的过程。
 张北京|课程思政示范课学生作品展示No.7|《我和我的家乡》:主旋律喜剧电影中“家”“乡”的再度建构
文章插图
《天下掉下个UFO》里生活在贵州黔南的主角黄大宝(黄渤饰)虽不属于典型意义上的“游子”,但这个故事却是以“外乡人”的突入为叙事视角的,影片中存在着一个模糊的人物,即阿学(董子健饰),他的身份直到故事最后才得到揭晓,原来他才是一个“游子”,黄大宝的行为动机也是由阿学进行了讲述和阐释,观众也因此得知,黄大宝有“乡”,却因爱情的不圆满导致“家”存在缺憾,这是另一种角度的词意剥离。
 张北京|课程思政示范课学生作品展示No.7|《我和我的家乡》:主旋律喜剧电影中“家”“乡”的再度建构
文章插图
《最后一课》充斥着徐峥作品风格里细腻温情的特点,而正是这种风格,导致喜剧类型叙事中的深度得到挖掘,由大开大合式的笑点指示器转变为静水流深式温和的会心一笑。在这段故事里,其实体现了最典型的“家”“乡”的分离,老范(范伟饰)作为曾在农村支教十年的教师,他的“乡”本应不在这个浙江杭州的小山村里,但通过他不仅离开山村,更是离开祖国成为旅美华人之后,老年痴呆症的突发才使观众发现,他精神所属就是那个他已离开许久的山村。
 张北京|课程思政示范课学生作品展示No.7|《我和我的家乡》:主旋律喜剧电影中“家”“乡”的再度建构
文章插图
《回乡之路》与《天下掉下个UFO》较为类似,都是由另一个“游子”的视角来揭示真正单元主角的行为动机。《回乡之路》从故事名到内容都体现了“家”与“乡”的初始剥离,只不过这种剥离是由闫飞燕(闫妮饰)主要完成的。
 张北京|课程思政示范课学生作品展示No.7|《我和我的家乡》:主旋律喜剧电影中“家”“乡”的再度建构
文章插图
《神笔马良》与《最后一课》都是风格鲜明的作品,只不过前者更是传统的开心麻花式喜剧片,喜剧效果充分,情节直白幽默、大开大合,但密集的笑点并未喧宾夺主,马亮(沈腾饰)谎称出国留学,实则去了茴香村当第一书记扶贫,“茴香村”与“回乡村”谐音,而马亮本身就是从乡村里长大的孩子。但这一选择的代价就是需要隐瞒妻子,使他在了“乡”,但并未得到“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