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晚读|“没有文或武的人,也就是女性,就没有政治权力。”


 文化|晚读|“没有文或武的人,也就是女性,就没有政治权力。”
文章插图
清代战争文化(海外中国研究文库·一力馆) ?
作者:? ?[美]卫周安(Joanna Waley-Cohen)? ?
ISBN:? ?978-7-300-28427-9 ??
定价:? ?69.00
出版日期:? ?2020-08-20 ?
1636年1800年,清朝皇帝强化军事,开疆拓土,开展广泛的文化运动,将军事胜利以及与之相连的“武”引入文化生活的主流。军事主题在文献、艺术、建筑等方面一再出现,这种令人惊讶的利用文字和图像的现代做法,使得当时大众的想象中,武功与皇权密不可分;清朝皇帝成功地将文化影响力当作了一种政治工具。清朝极强调“武”,将它理解为“文”的补充而不是附庸。发生在盛清皇帝统治时期的文化军事化,为现代军事化的民族国家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拥有军事实力及与之相伴生的尚武精神是盛清的规定性特征,因中国19世纪的军事孱弱就认为此前乃同样不堪的认识是不正确的。在国际舞台上,近代中国的孱弱只是一种反常现象,非正常状态。本书对于理解清朝的本质以及军事化的现代国家的根源提供了新的认知。
相关阅读
在军事文化的语境中,清朝的民族问题以种种灵活形式展开。清朝统治者一贯提倡尚武精神,试图将这样的特性变成满族身份——无论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的标志,毫无疑问,他们都希望以此来区分满人和汉人,但并没有简单地把满人与军政事务、汉人与民政事务等同起来。虽然敏锐地意识到了民族问题,但他们也清楚地认识到,把伟大的军事力量统统归于满人,乃一厢情愿,而不是全部立足于现实。在某种程度上,这是或多或少有意识的权宜之计,目的是巩固和增强帝国实力。因此,把对军事价值的关注描述为试图实现向“更为满洲人”生活方式的转变,虽然很吸引人,但并不准确。尚武,通常被认为是满人的独有特征,而不是民族身份,它对帝国文化事业来说必不可少。尽管清朝统治者不想鼓励他们的汉族臣民变得好战,起来反对他们,但他们希望汉人与满人一样,会接受军事价值的根本可取之处,而清朝统治者在军事价值的基础上寻求将新的清文化置于中心地位。
性别同民族一道,构成了帝国建构的主要类别。曼素恩的论证,建立在高彦颐关于17世纪研究的著作之上,内容翔实,令人信服。她认为,清朝对上层女性生活有着影响,同时女性也影响着清朝。曼素恩特别指出,上层女性的写作使她们进入属于男人世界的文的领域,“在当时的中国文化中,女性的家庭地位在精英公共话语中得到了士人领袖的认可并表述了出来。……他们承认公众男性对封闭女人的依赖,指出她们的言说也属于‘公’……中国女性的历史记录——无论她们在其中的地位,还是所载录的她们的意识——都显示出普遍意识到了家庭生活和公共政治之间的亲密关系”。因此,至少对这一少数人群来说,她们居住的内部、家庭空间,构成了连续统一体的一端,而另一端是她们男人的“外部”的政治生活。
女性在清朝对帝国边缘的土著少数民族的教化使命中,扮演着引人注目的角色,这一角色特别生动地展现了她们的能力,为清帝国宏图大业的公共领域做出了贡献,尽管她们过着不与尘世纷争的生活。这些女性,如督抚等清朝官员的妻妾,经常陪同丈夫去远方赴任,她们充当了这些边远地区的淑仪典范。而同时相应的是,这些边远地区的“其他”少数民族妇女的地位和行为往往被视为清朝是否彻底“殖民”的指示器。因此,当从事编纂帝国各地女性诗集的精英女性,发现了来自遥远西南省份云南的一位女性习作非常出色,可以纳入她们所编集子时,欣喜若狂。这一成就可以衡量帝国宏图大业的一个方面,妇女也可以参与其中。
性别对帝国很重要,反之亦然,而且对两性关系的理解与构成私人和公共生活领域的认识相互交织在一起。这一作用是双向的,因为尽管女性的私人领域有时会进入公共生活,但清朝统治者日益难以区分个人的和公共的行动,不可避免地将潜在的异己分子吸收进他们的意识形态轨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