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古人是怎么回家过年的?】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2月1日正式迎来2018年春运 。在古代 , 究竟有没有春运呢?
“春运”一词最早出现在1980年的《人民日报》上 , 是随着改革开放对人口流动的限制放宽后 , 中国出现的特有的社会现象 。因此 , 从狭义来说古人是没有春运的 , 但从广义上来讲 , 从春节出现开始 , 春运现象就存在了 , 即所谓春节期间的出行 。
春节是中国人合家团聚的节日 , 每年年关将近 , 不管离家有多远 , 游子们都要赶回家人身边 , 那么他们春节是怎么回家的?有没有高速路呢?古代的“高铁”和“大巴”又是什么样的?
古代受自然、礼俗“父母在不远游”等因素的限制 , 人口流动并不大 , 距离也不太远 。与今天不同 , 古代春运的人流并不是浩浩荡荡 , 主体是公务人员、商人和学生 。
虽然距离跟现在相比不太远 , 但以当时的交通条件来说 , 回家难也是很普遍的现象 。
隋代诗人薛道衡的《人日思归》有云:“入春才七日 , 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 , 思发在花前 。”薛道衡是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人 , 他从北方来到南方 , 没能及时赶回去与家人团聚 , 看着南方欢快的节日气氛 , 自己却独在异乡 , 所以诗中流露出他心中无限的惆怅和思乡之情 。这从侧面说明了古代春运“回家难”的现象 。到了唐代 , 诗人王湾更是留下了“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的千古名句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古代的“高速路”叫驰道
回家难”的背后实是“行路难” 。因此 , 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不忘修路 。
据《汉书·贾山传》记载 , “秦为驰道于天下” , “道广五十步 , 三丈而树 , 厚筑其外 , 隐以金椎 , 树以青松” 。驰道是秦国的国道 , 按照记载数据折算来看 , 驰道宽达69米 , 路边还栽植松树 , 绿化降噪 , 驰道类似于“古代的高速公路” 。
马车行驶在上面 , 速度非常快 。
畜力车相当于古代“大巴”
在古代 , 驱车动力主要是人力和畜力 。中国最早的人力车是辇 , 辇就是轿子的前身 , 之后又有痴车、独轮车、鸡公车、黄包车、三轮车 。
而长途运输特别是物流则主要靠畜力车 , 它就是中国古代的“大巴” 。畜力车也分好多种:轏(音同栈)车、辎车、安车、辒(音同温)车、轺车、传车、兵(军)车等 。其中马车是古代春运最主要的工具 , 和现代长途大巴一样重要 , 至今在个别地方仍能看到马车 。
而轏车是一种轻便车 , 结构简单 , 车体材料档次也低;辎车则是大货车 , 送人时则变成了大客车 。安车就比较高级了 , 是政府官员或“VIP贵宾”乘坐的 , 相当于现代高级小轿车 。辒车是一种卧车 , 有窗 , 可调节车内温度 , 这车子相当于现代豪华房车 , 是“总统专车” , 只有皇帝才能使用 , 不属古代春运工具 , 在秦始皇死后成了高级“灵车”……
古代人春运回家 , 一般能坐轏车就很值得显摆了 , 大多数人只能靠两条腿或牲畜代步 , 实现“回家过年”的心愿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船是首选交通工具
坐船也是过年回家的一种选择 。大诗人李白游三峡、下扬州 , 都是乘船 。如果一路顺水顺风 , 快的时候“千里江陵一日还” 。木船为主要运输工具 , 人工摇橹摆渡 。过年乘船回家 , 赶得时候好 , 比如气候、水流等都不错 , 肯定比走路快 。
推荐阅读
- 如何“歌唱到老”?看看70岁的刘捷是怎么做的吧
- 起名怎么确定汉字五行,什么是汉字五行
- 俗语“人过六十,莫至二地”,究竟是哪2个地方?古人的经验之谈
- 生活中遇到小人怎么办鬼谷子掌握这3招,让他们成为你的助力
- 把“穷”与“富”拆开看,原来如何致富古人早告诉我们了,千年无人知
- 终极笔记中常说起的老九门,九门是怎么排名,都有什么手段
- 车与古人的名字,仔细推敲,颇有趣味
- 架子床是最科学的床,其体现了古代文化与古人的智慧
- 古代银票就一张纸,为何没人造假?不是古人不想,而是不能!
- 古人说“老泄残精,人穷寿尽”其意为何下句解释的完美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