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客官,你们有什么想法?欢迎吐槽交流。感谢大家阅读这篇文章,再次小编谢谢大家,你有什么疑惑可以点击右上角关注,我们在线交流。南朝史学家沈约曾经说过:“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也。”千百年来,琅琊王氏子弟中政治、文化人才辈出。数量之多,爵位之高,让其他豪门望族难以望其项背。仅仅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王氏家族中就有一品大员15人,皇后8人,数量是其他三大家族总和的两倍之多。而这一切,皆起源于王家的始祖王吉。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始祖王吉王吉出生于西汉的琅琊皋虞(今青岛市即墨区),后来因避战乱,举家迁徙到同属琅琊郡的临沂县(今临沂市)。王氏族人因此自称琅琊王氏,以区别于太原王氏。王吉极有才学。当时的博士们只通一经,他五经皆通,是儒士中的大师。王吉曾做过县令,后来因才能出众,被举荐到昌邑王刘贺手下担任中尉一职,负责京都安全。他见刘贺贪玩好色、不问政事,便上疏劝谏,然而并没有被采纳。几年后,年仅二十一岁、尚无子嗣的汉昭帝刘弗陵驾崩。身为侄儿的昌邑王刘贺便被征召入朝,立为太子,很快便继承大统。但当了皇帝的刘贺依旧我行我素,丝毫不思悔改,王吉再次劝谏,仍不被采纳。虽然王吉的建议始终没有得到刘贺的认可,但却受到朝中大臣的赞许。所以,当刘贺被废黜,汉宣帝即位后,王吉官升博士谏大夫,专门为国家政事提意见。在此过程中,王吉意识到:言快常有难,心恶必有患。言慢,才能保平安,心善,方能致高远。而这些话,恰恰是他曾告诫刘贺的。他当年在给刘贺的《奏疏戒昌邑王》一文中,开头即写道“言宜慢,心宜善”。然而刘贺从来没有做到这六个字,最后虽然继承了皇位,但仅仅27天就被废黜。刘贺的快速覆灭,以及王吉自己多年的为官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这六个字的深意。“言宜慢”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说话语速要慢,而是说不要急着先声夺人。更进一步,就是不要争名夺利,而是要谨言慎行。“心宜善”则强调,不管官位高低,都要善良,多为别人考虑。王吉认为如果想家业永流传,这两点是必须要做到的,于是常常用这六个字告诫后代。从此,王氏子孙把这六字真言铭记于心,发扬光大,终成大业。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奠基人王祥岁月流转,转眼到了魏晋时期,王氏族人王祥出生了。王祥早年间,以孝顺后母著称。后来因为军政才能出众,屡次升迁,官至一品太尉。这一年,司马昭被封为晋王。司马昭素有称帝的野心,路人皆知。王祥得知消息后,便和同为三公的何曾、荀顗二人私下商量,见了晋王该如何行礼。何曾与荀顗认为,应该跪拜。因为司马昭肯定要当皇上,何曾、荀顗和王祥都是大臣,自然应该行跪拜之礼。王祥却说:“我们和晋王一样,都是魏臣。即便他夺位之心路人皆知,我们也要谨言慎行,不可大肆奉承,不可急功近利。”可以看出,王祥的这种想法,和先祖王吉的“言宜慢”是一致的。但是何曾与荀顗认为这未免过于谨慎,所以见了司马昭之后,立刻行跪拜之礼。然而王祥面对司马昭,却只是长揖,并不跪拜。言语之间,尽是大臣之间的姿态,并无急于献媚的表示。这一做法,却让司马昭对王祥刮目相看。司马昭认为,王祥这样做,既表明了他不会和司马昭为敌,也说明他不会把司马昭的心思暴露出来。不卑不亢,恰到好处。因此,司马昭以后对王祥非常敬重,他的后代司马炎,对王祥也是如此。司马炎不断给王祥各种官爵和荣誉,虽然王祥极力推辞,却让王氏族人因此受益。由此,琅琊王氏一跃成为豪门望族。王祥死前把王吉的六字真言发展为“信、德、孝、悌、让”五个字,传给了子孙。这五个字,也是对他一生的论断。他孝顺父母,友爱弟兄,谨言慎行,奠定了王氏一族的豪门地位。王氏子弟在他的带领下,牢记先祖教诲,先后登上了一座又一座高峰。
推荐阅读
- 历史总是以一种令人印象深刻的面貌被我们记住
- 故宫挂着一幅怪异古画,数百年人无人看懂,背后却蕴含深刻意义
- 近十年来古龙小说改编的十部电视剧,哪一部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 当年郭沫若挖掘的万历皇帝陵墓,用惨痛的经历给我们上了深刻一课
- 林黛玉的眼光到底有多毒?《红楼梦》两处经典细节,深刻到骨子里
- 俗语“百艺百穷,无艺成龙”什么意思?道理很深刻,却少有人懂
- 《人生海海》:上校的经历曲折离奇让我印象深刻,但是他的人物形象有距离感
- 白色没有深刻可言
- 杜牧晚年一首诗,极为深刻,结尾道尽千年真理,可惜现代人听不进
- 杨万里最经典的诗,短短四句,朗朗上口,看似写景,却有深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