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堂|大清国的“内务府造办处”是顶级艺术品的殿堂

撰稿:魏德明
 殿堂|大清国的“内务府造办处”是顶级艺术品的殿堂
文章插图
内务府的组织源于满族社会的包衣制度,具有一定的满族特色,其主要人员分别由满洲八旗中的上三旗(即镶黄、正黄、正白)所属包衣组成。最高长官为总管内务府大臣,初为三品衙门,1735年(雍正十三年)升为正二品,由皇帝从满洲王公、内大臣、尚书、侍郎中特简,或从满洲侍卫、本府郎中、三院卿中升补。凡皇帝家的衣、食、住、行等各种事务,都由内务府承办。
内务府是清朝独有的机构,职官多达三千人,比事务最繁的户部人数多十倍以上,可以说是清朝规模最大的机关。其中会稽司掌本府出纳;掌仪司掌本府祭祀及太监品级;都虞司掌武职铨选;慎刑司掌本府刑名;营造司掌本府缮修;庆丰司掌牛羊牺牡;钱粮衙门掌皇庄租赋;内管领处掌应中宫差务;官房租库掌收房税;养心殿造办事处掌制造器作;中正殿各司员掌喇嘛唪经;武英殿修书处掌监刊书籍;雍和、宁寿二宫司员掌陈设汜埽及考查宫监勤惰;御书处掌镌摹御书;御茶膳房掌供饮食;御药房掌药物;牺牲所掌牧养黝牛;总理工程处掌行营工作。
造办处这个单位的出现比内务府的成立要晚点,据记载始于康熙朝。最初有两个地儿,早先的就在紫禁城养心殿旁,后来在圆明园又设了一处。康熙三十年间因宫中所需急增,又将隆宗门西慈宁宫的茶饭房改建为造办处,后又增加白虎殿后房百楹为造办处的工作房。
 殿堂|大清国的“内务府造办处”是顶级艺术品的殿堂
文章插图
造办处在最鼎盛时,下设42个作坊,每个作坊都荟萃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这些能工巧匠囊括了朝廷几乎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从吃的、穿的、用的,甚至于休闲和摆设的应有尽有,包括令牌等。造办处集中了国家最优秀的艺术和技术人员,这里的工匠创造了当时中国工艺技术的最高水平,无数国宝级的工艺品都是出自他们之手。
造办处一直存在到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小朝廷瓦解,造办处也随着消失。
殿堂|大清国的“内务府造办处”是顶级艺术品的殿堂】清朝有很多独有的部门和建制,比如八旗,比如理藩院等。理藩院分院司两级,院部有尚书、左右侍郎和额外侍郎为最高领导,下属机构有六司一厅三房,即旗籍清吏司、王会清吏司、典属清吏司、柔远清吏司、徕远清吏司、理刑清吏司六司;司务厅;满档、蒙古、汉档三房;还有机关服务机构,入银库、饷银处和督摧处;此外有附属机构内馆、外馆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