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德|《万历十五年》想表达什么,私德掏空了大臣,道德架空了皇帝

从小受各种戏曲演义的影响,使我不太喜欢明朝,捎带着对明史也不太感兴趣。每每提起明朝,大脑中总是充斥着各种东厂锦衣卫嚣张跋扈、皇帝久居深宫不上朝的场景。即便是有海瑞那样的清官、张居正那样的社稷大臣、戚继光那样的抗倭名将,依然没有增加对明朝半分喜爱。
要不是三年前有部名剧叫《人民的名义》,说不定此生与明朝也就不了了之。人民的名义中,高育良、侯亮平、吴老师、高小凤等人都曾反复提到一本书叫《万历十五年》。无意间从朋友那得到这本书,读过以后便爱不释手。借此机会,想和大家聊一聊《万历十五年》到底想表达什么。
 私德|《万历十五年》想表达什么,私德掏空了大臣,道德架空了皇帝
文章插图
绝对的皇权造成“名臣”断层
若是把时间比作一条线,将封建朝代串联在一起。线的两端分别拴着皇帝与大臣,也就是所谓皇权与相权的此消彼长,两者相互依附又相互制约。皇帝一个人无法掌控天下,必须有一帮大臣替他干活,他又要防备大臣有僭越的行为,所以历代皇帝想尽一切办法限制大臣的权力。
大臣为了能够获得更高的爵位,必须能够做出斐然的成绩,做事总得需要有人支持,这必然要求皇帝授予自己尽可能多的权限。权力是一块蛋糕,大臣得到权力就会分割到皇权,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也因此拉开序幕。随着“家天下”思想越来越浓厚,皇帝对权力变得越来越吝啬,君臣关系也开始发生微妙变化。汉代坐着朝议,宋朝站着奏事,到明清直接跪着面圣。所以,到明清两朝时,皇权战胜相权,封建专制走向巅峰。
 私德|《万历十五年》想表达什么,私德掏空了大臣,道德架空了皇帝
文章插图
从丞相变宰相,从宰相变平章政事。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干脆连宰执大臣也省了。改由六部五寺三监的文官集团协助皇帝处理朝政事务。皇帝必须亲自过问所有事,大臣也就变得越来越省事。大臣办事的时候,已经不再需要动太多的脑筋,天塌下来有皇帝顶着,自己充其量是个跑腿的角色。
这样的机构设置直接带来两种现象:一是皇帝整天忙得焦头烂额,明史记载说“明太祖洪武元年九月,定正旦朝会仪,与登极略相仿”。连大年初一,皇帝都没有休假,像往常一样上朝奏事。二是同僚关系越来越恶化,大臣只需要按部就班做事,自然会腾出大量的时间进行党同伐异。所以,明清两朝相比于此前,出现“名臣”断层的现象,也是封建社会官僚斗争最为激烈的时期。
 私德|《万历十五年》想表达什么,私德掏空了大臣,道德架空了皇帝
文章插图
私德掏空了大臣,道德架空了皇帝
上文提到,皇帝对一切事务大包大揽。他一个人的精力非常有限,为了保证朝廷的“大机器”能够正常运转,仅仅依靠人事分工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制度的约束。明朝正好赶上新儒学极为辉煌的阶段,人人大力提倡“道德”,使得道德霸占历史的舞台,成为操控整个大明王朝的内在动力。
私德|《万历十五年》想表达什么,私德掏空了大臣,道德架空了皇帝】作者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中说到,道德并非万能,不能代替技术,尤不可代替典律,绝不是说道德可以全部不要,只是道德的观点应当远大。
 私德|《万历十五年》想表达什么,私德掏空了大臣,道德架空了皇帝
文章插图
道德本身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它无法量化成具体的数据,道德更没有上限和下限。用道德来作为社会的刚性约束,所带来的结果可能会越来越乱。道德是什么,黄仁宇先生说得非常透彻,应该是一种远大的理想和至高的人生追求。明朝的道德已经完全脱离道德的初衷,文官为了追名逐利,不惜用道德去攻击构陷他人。以此来彰显自己的不同与正直。
海瑞便是最好的个例。黄仁宇先生说海瑞是“古怪的模范官僚”。海瑞的两袖清风确实令人敬佩无比,再看海瑞的历史评价“尽忠如蝼蚁,尽孝似禽兽”。为了追求内心所谓的道德,看破生死、怒怼皇帝、弹劾首辅,俨然是一副失去理智的行为。他给嘉靖皇帝上完《治安疏》,把嘉靖皇帝气得瑟瑟发抖,旁人提醒嘉靖皇帝说,此人万万不能杀,世人皆知海瑞是清官,皇帝若是把他杀了,岂不成昏君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