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寂静的田野,蛙声四起,他习惯性地拿起手电筒,去寻找青蛙的足迹,不是为了抓捕,仅仅只是为了观察青蛙。“要想将作品雕刻得传神、惟妙惟肖,观察这一步必不可少。”这位“奇怪”的人,名叫王邦鐘,是海口秀英区永兴镇的一位根雕师,25年来,不少“朽木”在他的手中化为艺术精品。
【 作品|海口秀英区根雕师王邦鐘:25载坚守与传承 巧手化“朽木”为精品】 根雕是个精细活 也是个苦差事
1975年出生的王邦鐘是地道的海口永兴人,因为父亲是一名木雕工匠,他从小便在父亲的影响下学习画画。初中毕业后,出于对根雕的热爱,他毅然选择了学习根雕技艺,自此便与根雕结下了不解之缘。1995年,在经过三年根雕学习后,王邦鐘在根雕技艺上有了一定的造诣,于是他便在永兴镇上开办了一家根雕工坊,经营至今。
文章插图
根雕师王邦鐘。(秀英区供图)
“学习根雕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你只有喜欢这门手艺才能学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不觉得辛苦了。”王邦鐘说,每天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根雕,既费手又费眼,但他乐在其中。“根雕是一件精细的活,特别是对细节的处理,需要全身心投入,眼到、手到、心到,不能马虎大意。”
文章插图
作品栩栩如生。(秀英区供图)
“根雕技艺源于自然,所谓七分天成、三分人工,就是要根据材料本身的结构、纹理和造型去选择雕刻的主题,对于材料的自然形态一定要保留。”对于根雕技艺,王邦鐘更注重作品的浑然天成,当拿到一块材料,他都会观察揣摩,如何在保留原始形态的基础上,呈现出更好的效果。有时候需要花费一天、两天时间,有时候则长达一个多星期。
多年积累和沉淀,让王邦鐘总结出一套独特的观察经验:通过观察实物去了解所雕刻对象的形态和细节,然后将观察所得还原于作品,让作品更加富有神韵和意趣。“我雕刻的很多主题都是关于蟾蜍、青蛙等动物,通过仔细观察,抓住这些动物的神态,雕刻时就越有灵感,有一种下‘刀’如有神的感觉。”王邦鐘说,他曾经连续三个小时在田里观察青蛙,并用手机拍下来,反复揣摩,不断提升自己的表达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更富有艺术感。
免费收徒教学 期待将根雕技艺发扬光大
如今,王邦鐘的根雕作品已经销往全国各地,工坊在行内也越来越有名头,很多人慕名而来向他拜师学艺。迄今为止,王邦鐘先后带出28名徒弟,既有附近镇村的,也有澄迈、屯昌等市县的。对于徒弟,他都是倾囊相授,并且不收学费,就想通过师徒相承的模式将根雕技艺传承下去。
文章插图
指导学习根雕技艺。(秀英区供图)
“只要是喜欢并想学这门技艺,来我这里都免费教,我希望徒弟越多越好,这样就可以把根雕这个民间传统手艺流传下去,并且能够发扬光大,做大做强。”王邦鐘对徒弟的爱同样源于他对根雕的热爱,对于一项民间技艺来说,师带徒是最直接有效的传承方式。
“在海南建设自贸港的大背景下,对于我们的传统根雕技艺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一方面我们要立足本土,挖掘更多海南文化内涵,同时,也要不忘初心,坚持不懈,不断创新,将根雕技艺传承光大。” 王邦鐘所期待的传承不仅是一项手艺的传承,更是对匠人精神的传承。
文章插图
王邦鐘的作品。(秀英区供图)
在王邦鐘的根雕工坊里,陈列着许许多多赋予了他深厚情感与精湛技艺的根雕作品,向人们展示着根雕这项技艺的无限魅力。(海口网采访人员刘杰 特约采访人员陈创淼 通讯员郑峻敬)
推荐阅读
- 鸟为食亡——鱼山饭宽充满童趣寓意的水墨绘画作品(图)
- 俄罗斯美女的书法作品,自叹不如
- 启功32岁时的作品,虽不成熟,但是却很耐看,有梁诗正之神韵
- 一生仅演一部作品就退出演艺圈,现却身价过亿,捐上百所希望小学
- 上海嘉禾举办当代新水墨及潮玩作品展
- 陶笛移植作品《春江花月夜》唯美如画,质朴无华
-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许雄志书法作品欣赏
- “乡土情·陈登勇中国画作品展”在兰举行
- 把您对家乡奉贤的爱写成歌系列(一)!候选作品有多美,看了你就知道
- 美术生“大神”的3幅作品简直以假乱真,老师竖起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