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功成身退被“演绎”为卸磨杀驴看正史中周培公与图海的宦海沉浮

在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中,康熙皇帝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亲征噶尔丹,对其一代雄才伟略的帝王形象予以了充分展示。然而,在整部剧中,却也不乏对康熙皇帝“腹黑”一面的展现。
关于这一点,在周培公以及图海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康熙的内心之中,对于这二人始终没有绝对的信任,在将其价值予以充分利用之后,康熙皇帝便开始“卸磨杀驴”。
周培公被调至盛京,在冰天雪地中是疾病交加,最终是郁郁而终。至于图海,在平定“三藩之乱”之后,就再无图海的出场,其也从此在剧中“销声匿迹”了。
然而,这样的演绎并不符合历史史实。实际上,无论是图海还是周培公,都得到了康熙皇帝的重用,并且都是以善终收场。特别是图海,其不仅成为清朝上,仅有的几位被封为“抚远大将军”的高级将领,之后更是获得了配享太庙的荣誉,以供后世之人祭奠。
 演绎|功成身退被“演绎”为卸磨杀驴看正史中周培公与图海的宦海沉浮
文章插图
历史上的周培公,走过了从一介幕僚到封疆大吏的“逆袭”之路。
《康熙王朝》中,对于周培公的形象设定可以说是过于的“神化”了,其在正史中的级别与地位远没有电视剧中所演绎的那般。
“三藩之乱”爆发后,吴三桂的旧将王辅臣杀掉经略陕西的莫洛,占据陕甘及四川部分地区,并且在吴三桂与康熙之间,采取了“首鼠两端”的策略,成为了朝廷的巨大隐患,于是康熙皇帝派图海前去征讨王辅臣。
此时的周培公便在图海的帐下,跟随图海一同前往平叛。
 演绎|功成身退被“演绎”为卸磨杀驴看正史中周培公与图海的宦海沉浮
文章插图
而就在图海准备全力进攻王辅臣的时候,周培公却向图海提议,由自己前去平凉,劝降王辅臣。
图海在听过周培公的建议后表示了赞同,当即将此事汇报给了康熙皇帝,康熙皇帝也对周培公是大加赞赏,并且嘉封周培公为参议道台、衔一品,赐穿黄马褂,携带谕降诏书,前往平凉招抚。
周培公经过与王辅臣的深入交谈,王辅臣决定归顺清朝,从而使得西北问题得以顺利解决,康熙也能安心派兵南下,不用再顾忌王辅臣对自己形成夹击与掣肘之势,直接加快了平定三藩之乱的进程。
三藩之乱平定后,周培公升任为山东登莱道,后因与同僚不相和睦,辞职返乡。
直到康熙二十九年,周培公才选择“重回朝堂”。
当时,康熙皇帝与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康熙皇帝也准备御驾亲征噶尔丹。此时的周培公,向康熙进献了平定准噶尔的条陈,并且为康熙所采纳,于是康熙让周培公复出,担任盛京提督的职务,在协助康熙署理盛京东进大军事务的同时,命其做好侧翼的防卫工作。康熙四十年,周培公在盛京提督的任上去世,享年六十九岁。
由此可见,《康熙王朝》之中,周培公是主将,图还是副将,这明显是错误的,至于周培公因为受到康熙的猜忌,最终郁郁而终,也是“无稽之谈”。相反,康熙皇帝不仅对其非常的赏识与信任,并且对其委以了重用,而周培公本人也是尽职尽责,最终得以善终收场。
 演绎|功成身退被“演绎”为卸磨杀驴看正史中周培公与图海的宦海沉浮
文章插图
至于历史上的图海,更是得到了极高的封赏与推崇。
早年间的图海,其仕途经历可谓是大起大落。
早在顺治十二年,图海就已经被封为太子太保兼刑部尚书,位高权重。然而,随后的几年之中,图海接连遭遇人生“滑铁卢”,或是自己因事被惩处,或是因为受到属下或者家丁的牵连,图海最终落得一个革职查办,罚没家产的处罚。
直到顺治十八年,顺治皇帝才对图海网开一面。
“原任都统图海,情罪原屈,欲改未及。遇有满洲都统缺补用。著图海补授都统。”
至此,图海开始重新担任正黄旗满洲都统一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