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曼君|张曼君:演戏导戏都很难都很苦,要返回源头返回民间打造舞台美感( 二 )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落下了睡眠问题,因为担忧嗓子而神经紧张,17岁就失眠了,现在每天要吃安眠药,一直到现在当导演后,才没有负担。当年那个年代,嗓子哑了之后也要上台,打激素上台演出,每天都是忧虑,心里在想嗓子不要坏,甚至有点抑郁症的倾向。结婚生子是文革结束的时候,借着婚姻的契机,我回到了赣州市和父母在一起。当时市文工团强调民族性,于是就有了采茶戏剧团。赣州的赣南采茶剧更加歌剧化,其歌唱性和唱歌非常接近,于是我很快就学会了采茶戏,这样我就又成了采茶戏演员。我的戏当时不仅在市里,甚至是周边省市、地区都非常有名,我的票需要限购,县里的宿舍楼是用我的票款盖起来的。
生活周刊:做采茶戏演员的时候,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事?您觉得赣南采茶戏相比其他剧种,最大的特点在哪里?
张曼君:以从业经验来看,我就是一个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凭着一些天赋恰到好处赢得了一个舞台,在舞台上用实践去丈量人生的人。我差一点要不做采茶戏演员了。1977年高考恢复时,我当时不知道有中央戏剧学院,想考上海音乐学院,当时院团不让我考,于是我仍然当采茶戏演员,这一段戏曲经历,为我日后转做戏曲导演打下了基础。有时我在想,如果当年去考上海音乐学院,我很可能考上了,现在肯定是一个戏剧女高音,成为歌剧演员,但我也就远离了戏曲界,也不会成为戏曲导演了。
一开始在演大戏方面我是欠缺的,对戏剧我不是太了解,甚至于当时的我不太了解京剧中的京味儿是什么,也不懂用我在采茶戏中的歌唱方法是不能去唱京剧的,因为京剧的很多假声和长歌完全不同。随着舞台实践的积累,我对采茶戏和其他剧种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采茶戏因其民间性,具备独特的音乐性、歌唱性。我在一篇文章中专门谈赣南戏以后的发展,我的观点是这样的:和其他戏曲不同的是,采茶戏几乎没有宫廷戏,采茶戏可能走地方歌剧的路子,走乡土歌剧的路子会好得多得多。当然它可以几条腿走路,小旦、小丑(小生)也可以学京昆,从地方歌剧扩容,总体来说应该注意,接近地方歌剧是采茶戏的特长。
生活周刊:和其他演员不同,您可以自编自导自演,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开始尝试这样一种多元化的立体的艺术之路?
张曼君:赣南采茶戏的音乐性很强,也很有地域特色,所以江西省希望展现自己的特点,要把采茶戏当成一个剧种来推。1989年,省里决定让赣南采茶戏“上山进京”,将最有代表性的剧种推出去。于是集中了省里的老师,从18个剧团的演职人员中挑选,组织队伍,到北京、庐山去演出。当年夏天,全国艺术汇演在庐山举行。当时我可以算是赣南采茶戏的“大姐大”,已经30岁了,我觉得自己很老了,应该本真地出现在舞台上,18岁就是18岁,30岁就是30岁。
但是因为年龄的限制,“上山进京”的时候,我第一次在两台大戏、一台小戏剧中没有角色可演。后来给我分了一个老大娘的角色,讲的是一个妈妈和一对恋爱的年轻人的故事,我就演老大娘。但是因为这个戏本身就有一个非常好的老演员,而且传统戏不是我的长处,结果他们说没有更合适我的角色了。于是我就想还有什么更好的传统戏,我去找一个把它改编过来,这次经历开启了我的自编自导自演之路。
我演赣南采茶戏这种传统剧目,
对自己在另外一条路上的
新尝试提供了信心。
生活周刊:我们知道当演员和做编剧、导演是很不一样的,您的自编自导自演之路应该也遇到过一些周折吧?
张曼君:是啊。在老唱本中,有些是不能进城的,因为有伤风化。当时我就发现了一个本子叫《试妻》,两小旦,一小丑,讲的是老公不放心老婆,决定试试老婆,然后就试出了非常多的问题,最终在一顿折腾后老公原谅了老婆。我觉得这个本子有改编的价值。于是我把这个女性改成美丽贤惠的妻子,丈夫外出赚钱一个人在家,丈夫听到风言风语后回家试探,被她将计就计,从狗洞里拖进去打了半死,她很生气,最后丈夫赔礼道歉。《增广贤文》中说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若要长久好,两人长信之。就这样我就写了剧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