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为何反复陷入分拆、剥离、出售传闻?


荣耀为何反复陷入分拆、剥离、出售传闻?文章插图
荣耀再陷出售传闻 。 有人煞有介事地说TCL电子是接盘者 , 还很热心地将后者股价波动与此强硬关联 。
荣耀分拆、剥离、卖掉的传闻 , 至少3年以前就开始流播了 。 几乎每年也都有一轮 。
最初的传闻 , 逻辑上还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
比如 , 当初荣耀诞生 , 有意对标小米 , 移动互联网风格显著 , 整个组织与团队的话语风格 , 与2B气质浓厚的华为有明显差异 。 因此 , 不仅荣耀与华为集团之间 , 就连它与华为消费者业务的“华为”品牌之间 , 也发生过较深的理念博弈 。
余大嘴、余大炮的名声就是在消费者业务壮大的过程中持续露出的 。 当初荣耀负责人刘江峰、后来的赵明等人 , 也都更近新兴互联网人的风格 。
当荣耀、华为两大品牌的定位、品类扩张、规模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 , 它们之间就面临既要相互独立又要深度协同的考验 。
消费类业务视野中的“华为”品牌 , 更近嫡系(其实并非如此) , 而荣耀则因定位、生态打法差异化 , 某种程度上 , 颠覆着华为某种形象 。 这里面 , 有人的因素 , 更多还是因为当初品牌分立、行业风口带来的文化与组织的变化 。 因为 , 荣耀最初的团队同样也是华为当初2B业务的骨干力量 。
当初 , 整个华为消费者业务与原2B业务之间 , 本就有内在博弈 。 前者打破了后者多年所谓“被集成”等立场 , “集成”策略明显 。
而随着前者规模扩大 , 人才结构、组织架构、营销策略、品牌调性、文化理念、激励制度等层面 , 内部也逐渐有了多样性特质 。
老华为人当初对余承东及其团队的风格颇有微词 。 而荣耀的风格当初更甚 。 不要说华为集团对它的认知有所保留 , 连兄弟品牌“华为”的团队对它也有过不少惊讶 。
2014年到2016年前 , 当小米以及诸多品牌融资、整合、嫁接外部资源 , 冲刺生态体系时 , 荣耀与华为之间就持续博弈 。 外界对于荣耀的判断 , 确实也更多建立在开放、分立、小米化的路径依赖上 。
当初 , 刘江涛离开前后 , 外界就探讨过荣耀的出路问题 。 随后荣耀出货进一步壮大 , 内部声量也不同以往 。
多年来 , 华为消费者业务组织体系矛盾一直有消息流播 。 不过 , 我们不认为是宫斗 , 整体而言 , 几波人事变化更多还是与行业趋势的反映 。 我们看到 , 华为多名骨干离职后的创业项目 , 与移动互联网风潮密切相关 。
但荣耀与华为集团、“华为”消费品牌之间 , 始终未脱一种微妙的博弈 。 仿佛它就像一个扮演着中短期历史使命的盘子 , 总有一天会跳脱华为系 。
当初品类过度集中于手机时 , 还是比较粗浅的文化、组织、生态资源的龃龉 。 今日则要复杂得
多 。 因为 , 几年过去 , 华为与荣耀的品牌定位已经很难再像过去那样清晰区割 。 而它们的品类扩张、技研体系、生态扩张也都有独立的冲动 。 未来 , 如果双方不能有重新定位 , 内部博弈的压力可能会大过外部 。
记得小米高管嘲讽过华为与荣耀两个品牌的手机如何同质 , 而仅靠价格等策略来制造差异化 , 即便有所参差 , 也已经是相当尴尬的现实了 。 它反映出一个核心问题 , 那就是建立在华为集团、华为消费者业务综合的技研、供应链等中台架构上的多品牌运营 , 在前端入口与服务层面 , 已出现模糊 。
有的公司从诞生起就着眼化解 。 比如欧加对OPPO与一加的切分 。 “小米”当初与“红米”之间的博弈问题 , 虽然解决得也不算太好 , 但经由redmi品牌重塑后 , 仍相对清晰许多(当然5G周期 , 又面临新的问题) 。
华为的被动面是 , 它的消费者业务并非独立的法人公司 。 “华为”与”荣耀”之间更是缺乏真正的独立性 。 一个例子也能说明复杂 。 2018年 , 华为整体业务遭遇一定波折 。 运营商业务说是启动改革,2万员工转岗至消费者业务 。 尽管后来消息有误 , 但仍反映出内部组织之间的差异性 。 这也是一定互联网时代华为集团最大的挑战之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