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还是现代,私自持有刀剑都是违法,而且没有收藏刀剑的文化,中国收藏都是古董名人字画文玩。日本和西方有武士文化和骑士文化。家里摆着一套骑士板甲,名刀虎彻,倍有面子。而且那些名刀名剑都是工艺品,仪式装饰就像二战指挥官的手枪,上战场还是靠制式武器。日本铁矿缺乏,在近代以前真的没什么能看的甲,基本都是皮甲一类的,所以日本刀刃薄而利,如菜刀,唐刀都要考虑破甲,刃如砍刀。末代将军足利义昭,剑圣冢原卜传的弟子,人称剑豪将军,被家臣三好家谋反围攻,背后主使人是造反专业户松永久秀。义昭把自己的收藏插满了房间地板,砍坏一把就再拔一把,杂兵一时无法近身,最后是把门扇拆下来做简易盾牌,冲上去压住他然后乱枪捅死。主要还是因为武士少,买得起,而且对战敌人数量也少,还没有重甲。印象里有个故事里,某大名在被围攻的时候,战死前用坏了几十把名刀。这种精加工的刀,单打独斗还不错,真要大兵团作战就没用了。一是刀剑的设计制作和保养与使用技巧是相互搭配的,日本这个民族有一种奇特的“道”机制,对于武士和他的刀剑来说,这个机制的存在也一定程度地提升了两者结合在一起后的综合作战能力。二是冷兵器为主的时代里在中国的战争规模、作战环境、实战兵种复杂程度,都远远超过日本。这种情况下,造成了中国古代的战争机制“领先”于日本同期,战争的高层参与者,在唐宋以后就很少亲临第一线战场与敌方直接拼杀。而日本甚至直到近代依然保留着佩刀的高级军官冲锋在前的惯例(当然后期已经是象征意义更大)。那么对于作为个人随身武器的刀剑的重视程度也会更高。
文章插图
黄杨木把鞘刀子 以及 杂色绦绶带日本刀的价格可以武装一队枪兵了。而同等水平下,长枪无论是单挑还是战争,都把短兵器克得死死的。就算不批甲,两个训练程度相同的人,长枪能吊着拿日本刀的打。但训练有素的日本武士可以一刀斩断中国士兵手中的枪杆。戚继光培养的队伍要三四个才能对付一名日本武士,具体策略是由一两名士兵使用狼筅干扰,狼筅是竹子做的,不去竹枝,就这样乱篷篷的拿在手上,有的竹枝上还要绑锐利的刀刃,朝日本武士满脸糊过去。竹子韧,不易斩断,竹枝也乱,武士刀没那么容易一下子劈干净,所以对方很容易被干扰到。这时候第三名士兵用枪或刀杀之。这种战术视情况分为三人甚至十二人一组,在当时战果还挺不错。所以说只要适应战场需求,哪怕是没去竹枝的竹杆子,都是好武器。日本刀本来就不擅长砍硬的物品,容易爆刃。更别提枪了,手上好点的枪杆固定好一斧头下去都不一定劈断。更别提实战了。我认为日本刀打枪,只能靠技术,躲过一下然后迅速拉近距离,枪就没用了。但是躲的那一下非常难,欺负欺负新手还行,同等级基本上不可能。我一直在想,老是说京剧是我们的国粹,但现在它并不符合潮流,是不是注定会被淘汰。还有就是中国铁的质料的确是一代不如一代。明朝的铁的质量的确不如以前用的铁,但是产量是翻了几番。中国有点舍弃质量追求产量。冷兵器时代的确无可厚非。毕竟只要不被一刀砍断的那种铁就行,被砍一个小缺口和没缺口没太大区别。中国刀很耐用,至少比那种磨几次就废的日本刀耐用还不用保养。但是到了火器普及的时候就很尴尬了。炮还行,炸膛也不会炸到人,铳就废了。士兵都不愿意用,因为一炸膛就完了,有个将军写到强迫士兵用铳会兵变。如果非要说刀能干过枪,也有可能 。戚继光不就发明的一招,手拿盾和短矛。盾挡一下枪,很容易挡不住。那么就是先飞一飞矛,称枪兵闪避时迅速用盾掩护近身,但是这套路和日本刀关系不大。别说野太刀,野太刀也没大枪长。1. 取代青铜剑的是铁长剑,环首刀在汉武帝时期才出现。2. 马战不是直刀变弯刀的原因。在马战兴起的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刀一直是直刀。直到宋代才出现弯刀。弯刀取代直刀是因为性能优于直刀,更利于切割。3. 马战对应的是长兵器的兴起。4. 日本刀有发展,战国时代铠甲发展迅速,战场武器从太刀弓箭转变为大枪,战国盛期短兵器基本沦为防身和割取首级的工具。的确日本刀的变弯是因为马战,但平安时代末期-南北朝-室町末期的很长时间里日本没有普遍配备具足,这是太刀仍然留存的原因。日本刀的大发展是在江户时代,因为对应的是无甲作战。所以日本刀有发展,只是发展不像中国那么激烈和明显而已。
推荐阅读
- 梁思成与鉴真纪念堂
- 性能强悍的——鬼丸武士刀
- 刀剑相砍之后,一定会造成缺口或卷刃吗?
- 少年偶获天帝系统,驾驭周天星斗,吞纳诸天气运,铸造至高圣庭!
- 明朝|悲壮的碧蹄馆之战见证中日两军的极限
- 古代最牛的罗马军中挑出两把刀剑,同时代的中国挑出两把刀剑。
- 日本片,片长2小时,片中日本人的“工匠精神”,让人大开眼界
- 此人曾用一块肉辅佐君王, 获赐铸造青铜鼎, 其中一尊已位列九大国宝!
- 诗词赏析|《精选古典诗文200篇》之《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 刀剑如梦,《倚天屠龙记》中的周芷若最后结局是怎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