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鲁克|德鲁克终生难忘的7堂课( 二 )


1937年德鲁克从英国来到美国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 德鲁克花了18个月的时间研究美国通用汽车 , 并且写出了《公司的概念》一书 。这个时候 , 德鲁克想到 了总编辑曾经给他讲过的反省课 。此后 , 每年夏天 , 德鲁克都会抽出两周的时间 , 来回顾和反省过去的一年 。看看那些地方还可能做得更好 , 哪些地方应该做而没有 做 , 那些地方没有做好 。然后 , 在提出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 。
德鲁克的这一反省的习惯从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开始 , 一直到生命的结束为止 , 跨越60年 。
第五堂课:高人指点
1933年 , 奥地利人德鲁克从德国的汉堡来到英国的伦敦 , 在一家小型的私人银行做经济师并兼任合伙人的执行秘书 。在这里工作了大约三个月之后 , 银行的创始 人找德鲁克谈话了:“你现在已经从原来的经济分析师提升为执行秘书 , 可是就仍然干的是经济分析师的活 , 到底执行秘书应该干什么?怎么才能做一个称职的执行 秘书?很显然你没有做到 。”
一开始德鲁克还接受不了 , 感到很恼火 , 慢慢地德鲁克意识到创始人是对的 。
也就是从那以后 , 德鲁克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工作风格 。此后 , 每当担任一个新的职务时 , 德鲁克都会问自己 , “为了在新的岗位上提升效率 , 我应该做什么 , 怎么做?”德鲁克发现 , 他一生中变化了无数的职位和岗位 , 但每一次的答案都是不一样的 。
德鲁克总结自己做管理咨询50多年来的经验发现 , 在所有的组织中 , 那些被提拔起来的 , 担任新岗位的干将 , 没有几个人能够成功的 。为数不少的人彻底失败 , 大多数人平平淡淡 , 成功者寥寥可数 。
德鲁克|德鲁克终生难忘的7堂课】原因就在于他们往往是“新瓶装旧酒” , “以不变应万变” , 慢慢地就变得平庸了 。德鲁克说 , 没有人能够自己发现这些不足 , 一定需要有高人指点迷津 。
第六堂课:反馈比较
1937年 , 德鲁克从英国来到美国 。大约到了1945年的时候 , 德鲁克选修了三年的课程研修欧洲现代史 , 尤其是15世纪和16世纪 。德鲁克发现 , 有两个欧 洲机制成为推动欧洲发展的动力 , 一个是南方天主教的耶稣会 , 一个是北方新教的加尔文教会 。两者的成功都归为同一个因素:目标和结果比对的学习方法 。
每当一个牧师做一件重要的事情 , 或者是做某一项决策的时候 , 他们都会把所要达到的目标写出来 , 9个月之后 , 他们会把实际的结果和原先的期待做比对 , 看看那些地方做得好 , 优势是什么?下一步要做什么 , 要改那些习惯?那些是没有做好的地方 , 那些是不擅长的地方?
发现这种目标与结果的比对方法之后 , 半个世纪以来德鲁克都是这么做的 。德鲁克说 , 因为这样可以显示出什么地方需要提高、完善 , 最后也显示出一个人不能做什 么 , 因此以后就不要逞强 。知道个人的优势所在 , 知道怎样提高自己的优势 , 知道自己的软肋在哪里——所有这些都是进一步学习的关键所在 。”
第七堂课:熊彼特的启示
经济学家熊彼特生前是德鲁克父亲的好友 , 早在1902年德鲁克的父亲一面是奥地利财政部的公务员 , 同时也在大学里讲授有关经济学的课程 , 而19岁的熊彼特就是听课的学生 。在德鲁克父亲的印象中 , 熊彼特精力旺盛、傲慢自大、生硬粗暴、不可一世 。
1950年1月3日 , 父亲带着德鲁克拜访了重病中的熊彼特 , 这时的熊彼特已经是一个66岁的老人 , 他对德鲁克的父亲说:“我现在已经明白 , 仅仅记住个人的著作和理论是远远不够了 , 除非一个人能够别人的生命带来不同 , 否则他做的也没有什么稀罕之处 。”
要知道 , 熊彼特年轻的时候可不是这样看待人生的 。德鲁克的父亲记得熊彼特在30岁的时候 , 风华正茂 , 刚刚发表了两部著作 , 其中就有《经济发展理论》 。当 时 , 熊彼特夸下海口说 , 他最想让人记住的是“欧洲漂亮女人最伟大的情人 , 欧洲最伟大的骑士——也许还是世界最伟大的经济学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