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一雨字|李商隐的两首咏雨诗,全诗无一雨字,却把“雨”展现得淋漓尽致

古诗文化主要看唐朝,这一时期涌现了无数优秀的诗文,影响深远至今还在流传,这些作品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文人,思想各异却对诗词文化痴迷。例如李白、杜甫,一个是盛唐的代表,一个是衰唐的代表,两人合璧便是一个大唐!
李商隐虽然不及李杜,但其诗文对后世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的,他留下来的古诗与众不同,总给人独特的美感,例如,李商隐曾写下两首咏雨的诗词,但全诗无一雨字,却把“雨”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倍感震惊!各位,你们知道这两首咏雨的诗名分别是什么吗?
 无一雨字|李商隐的两首咏雨诗,全诗无一雨字,却把“雨”展现得淋漓尽致
文章插图
图片:下雨剧照
一、其一
无一雨字|李商隐的两首咏雨诗,全诗无一雨字,却把“雨”展现得淋漓尽致】李商隐擅长咏物诗,能从细微的角度将要表述之物呈现出来,而且以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赋予物象别致的神韵,下面我们就先来看看第一首咏雨诗:《微雨》,一个“微”字让我们知道了雨的态势,是微弱的,不易察觉,那么李商隐是怎么传达出微雨神韵的呢?
此诗写于公元829年,也就是唐文宗大和三年,当年,李商隐满怀壮志,参与了当朝科举初试,然而天不遂人愿,他科考失败了,又逢雨天,于是李商隐有感而发,写下这首《微雨》:
 无一雨字|李商隐的两首咏雨诗,全诗无一雨字,却把“雨”展现得淋漓尽致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李商隐的《微雨》
纵观全诗,无一雨字,既然写“雨”,却把这雨从字面上藏了起来,可谓别出心裁,不过,细细读来,却让人大惊,看似字字无雨,实则句句有雨,令人拍案叫绝。
“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其意为:微雨飘落时,犹如林中的雾气一般,在空中浮荡;夜幕渐渐降临,微雨因夜色暗沉而平添了几分凉意。
此句中的“林霭”指的是林中缥缈的雾气,微雨初下时,随着林中飘荡的雾气,浑然一体,从视觉效果上看,分不清到底哪是雾气哪是微雨,这一句主要表现的是“微雨”的难辨!
本就难辨的微雨,随着夜色降临,想用肉眼再去察觉便更是困难!一般的诗人很难再着手落诗,而李商隐却很是聪明,从虚处入手,不是直接去描写微雨的形态,而是通过自身对微雨夹带的气温感受,来侧面描写微雨,进而透露出微雨的凉意,可谓是神来之笔!
 无一雨字|李商隐的两首咏雨诗,全诗无一雨字,却把“雨”展现得淋漓尽致
文章插图
图片:夜色降临时的微雨剧照
“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诗文的后两句,李商隐则着重微雨持续一段时间后的情景描写。我们先来看这一句的意思,夜已深,而微雨却持续下个不停,气温也不断下降,屋内的灯火似乎也感受到了窗外的寒气,变得闪烁起来;静下心来细细倾听,庭院内微雨拍打万物之声也逐渐清晰。
很明显,这也是从虚处着手的表现手法,李商隐在古诗的前两句用“稍共夜凉分”,表明了微雨所携带的凉意,而后两句则通过“窗迥侵灯冷”加重了这凉意,由凉入寒,雨下得久了,凉意不断加深,变为寒气。此外,这微雨还有虽势微,但却有“重量感”,庭院的雨打万物声也能传入屋内。
纵观全诗,不见雨字,仅是通过侧面烘托的手法来描绘出微雨给人带来的感受,一个是微雨难辨,一个是微雨之寒意,还有就是微雨势微但有重量。
若是常人,则能想到用这些方式来描写微雨?只能说,李商隐的咏物诗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从细微处着手,也是咏物最实用最巧妙的一个方法。
 无一雨字|李商隐的两首咏雨诗,全诗无一雨字,却把“雨”展现得淋漓尽致
文章插图
图片:庭院下雨了剧照
二、其二
下面我们再来看李商隐写下的另一首咏雨诗,全诗同样无一雨字,却也将“雨”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一首便是《细雨》,刚刚看罢李商隐的《微雨》,那这一首《细雨》他又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首先我们还是先来欣赏一下这首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