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 诸葛亮|诸葛亮的《前出师表》自说自话,没有考虑到后主刘禅的感受?】(汉昭烈帝刘备)
诸葛亮写《出师表》那年,先帝已经死了四年了,刘禅是207年出生的,到227年,也已经整整20岁,是血气方刚,挥斥方遒的年纪,更是逆反心最强,最听不进老人言的时期。可以想像一篇文章里有半篇在讲他的父亲是如何了得,而对于他的能力却只字不提,这个年轻人必然会觉得有点委屈甚至愤怒吧?
二、老臣的语气由始至终,是否有倚老卖老之嫌?
从通篇文章来看,诸葛亮的语句中确实有父辈的口气在,当然在刘禅的面前,已经46岁的他有父辈的资格。223年春,先主病重,召诸葛亮到成都交代后事,刘备当时的话说得有些蹊跷,他说诸葛亮的才能十倍于曹丕,安邦定国,一定可成大事。接下来的话却让诸葛亮听得毛骨悚然,继而泪下如雨。刘备说: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你就辅助他;如果他实在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诸葛亮边哭边表明自己的态度:“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报效忠贞的节气,到死为止!”刘备似乎就是要等这句话,然后交代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文章插图
事实上,刘禅还算是个听话的儿子,在诸葛亮的面前一直恭谨如晚辈,但这是他的事,是他的姿态。作为诸葛亮,毕竟有君臣之份,内外之别,自己不可以真以父辈的角色出现,并像教训儿子一样说话。
连爹的话也听不进去是人之常情,是大多数儿子的表现,何况一个“亚父”呢?
除了前文中提到的“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接下来又有——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文章插图
“宜”与“不宜”,直说就是你应当这样,不应当那样。刘禅会不会认为,所有事情都是你定的规矩,“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可我也是二十出头的汉子了,大蜀天子,想锻炼一下自己处理事务的能力,做点小主就那么难吗?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文章插图
这一段,刘禅从小听他父亲说过应该有几百遍了吧,这里再强调一次老臣与先帝的关系,尤其是最后一句“遂许先帝以驱驰”,事实倒是事实,只是会有歧义,如果不是先帝的遗德,我何苦辅佐你这样的一个无知小子,我回到南阳草庐里当我的快活神仙不好吗?
三、毕竟是君君臣臣,诸葛亮是否应该以臣子身份表表忠心?
也许是关心则乱,我们完全可以理解诸葛亮的一片赤诚之心,但是刘禅最想听到的,是你作为臣下,向他这个新皇帝表达你的忠心,但是可惜没有。找来找去,只找到一句——
“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文章插图
说完了北伐中原的必要,终于提到了“忠陛下”三字,但在此之前,依然有“报先帝”那样的一个大帽子。就像是给刘禅吃了一个甜枣,但刘禅却被“先帝”这个大枣核给噎住了。
接下来,“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依然是谆谆教导。
文章给刘禅讲完大道理就收了,依不才作者的理解,刘禅会认为是给他的身上多绑了几道绳子,一句宽心的话也没有。哪怕就鼓励我几句也不难吧?比如说我也是可以造就的,是有治理蜀国的才能的,我也会很欣慰。表明你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过去全是为先帝,而现在全都是为了我,这样会让人愉快地接受你的观点。至少也不会让我觉得,你这篇表简直就是追悼先帝的诔文,那将置我这个皇帝的脸面于何地?
推荐阅读
-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诸葛亮的奇门遁甲真的可挡十万雄兵吗?
- 转射机、藉车、诸葛连弩:古代机关术精美绝伦,谁才最强王者?
- 诸葛亮死后,刘禅下令清查其家产,得知真相,大怒当场摔杯子了吗
- “舌战群儒”只是小说家言,诸葛亮能成功,只因做好了三件事!
- 诸葛亮做出一个预言,几十年后邓艾亲身验证,大叹丞相神人也!
- 每天学一点国学【智囊】见大卷一·诸葛亮
- 诸葛亮杜甫赏过什么样的雪?下雪天成都人组团穿越博物馆
- 诸葛亮骂死王朗,如何做到字字诛心?论“嘴炮王者”的语言艺术!
- 诸葛亮说一番话鲁肃心领神会 武松说同样的话 宋江为啥装糊涂?
- 三国两晋南北朝|诸葛亮、司马懿、郭嘉、庞统、周瑜,这五人实力排名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