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字画|光明日报国学版:横渠四句再解读( 二 )


第二句“为生民立命” 。“生民” , 语见《尚书》 , 是人民的意思 。有学者认为 , 这句话源于孟子所谓“正命” , 意思是要让人民过正常的生活 。说这句话与“正命”有关是正确的 , 但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让人民过正常的生活 , 则未能揭示其实质 。其实 , 这句话并不是泛泛地讲人民的生活 , 而是讲要为民众的生活确立道德价值方向 。历史上长期流行命定论 , 认为人生只能消极地听凭命运的摆布 。针对这一倾向 , 孟子提出“立命”论 。他所谓“命” , 不再像孔子那样指天的命令 , 而是指人的命运 。孟子提出的“立命” , 则指为人确立命运的方向 。与此相关 , 孟子还把人的命运分为“正命”与“非正命” 。这深刻地影响了张载 。“为生民立命”的“命” , 与孟子一样 , 也指人的命运 。但二者的命运论是有区别的:孟子讲“立命” , 专对士人而言;而张载讲“立命” , 则着眼于民众这一更大群体 。在理学史上 , 张载第一次把人的命运分为“德命”与“气命” 。他提出:“德不胜气 , 性命于气;德胜其气 , 性命于德 。”(《正蒙·诚明》)张载所谓“德命” , 相当于后来朱子学派所谓“理命” 。“德命” , 指人生境遇中受道德理性支配的确定性力量 。“气命” , 则指在人生遭遇中受生理意欲及恶俗支配的不确定性力量 。张载视“德命”为“正” , 视“气命”为“非正” , 特别强调人们在面对自己的命运时一定要“顺性命之理 , 则得性命之正”(《正蒙·诚明》) 。他主张对“德命”与“气命”这两种不同的命运 , 都予以安立;但格外强调要以“德命”驾驭“气命” , 而决不是相反 。结合第一句话看 , “为生民立命”是有前提的 , 就是首先需要“为天地立心” , 把源于“天地”的“生生之德”向下转化为人类社会的仁、孝、礼、乐等道德价值系统 , 使民众能够据以做出正确的抉择 , 从而掌握自己的命运 , 赋予生活以意义 。
第三句“为往圣继绝学” 。“往圣” , 指历史上的圣人 。儒家所谓圣人 , 指世所公认的人格典范和精神文化领袖 。“绝学” , 指中断了的学统 。宋代理学家普遍认为 , 儒家的学统自孟子之后便“学绝道丧” , 所以需要继承孔孟“绝学” 。学统的实质关乎道统 。道统论是关于“道”的思想内涵和“道”的传授谱系的理论 。张载不同意“语道断自仲尼” , 认为 , “仲尼以前更有古可稽 , 虽文字不能传 , 然义理不灭 , 则须有此言语 , 不到得绝”(《经学理窟·义理》) 。据此 , 他在梳理道统时提出:“‘作者七人’ , 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 , 制法兴王之道 。”(《正蒙·作者篇》)“作者七人” , 语出《论语·宪问》 。张载认定 , 伏羲、神农、黄帝也属于“制法兴王之道”的开创者 , 同样尊奉他们为圣人 。可见 , 他眼中的道统 , 不仅包括儒家文化传统 , 还包括其他优秀文化传统 。因而 , 张载所欲继承的“绝学” , 在包括儒家之学的同时 , 还包括整个中华学术文化传统 。此外 , 他还宣称 , “某唱此绝学亦辄欲成一次第” 。张载继承“绝学” , 其著书立说的内容“有六经之所未载 , 圣人之所不言”(范育《正蒙序》) , 表现出很强的创新意识;他系统探讨“大道精微之理”(范育《正蒙序》) , 为儒家建构了一套极富创意的天人哲学体系 。张载对“为往圣继绝学”的践行 , 堪称楷模 。
第四句“为万世开太平” 。实现天下“太平” , 是周、孔以来儒者所追求的社会政治理想 , 这对北宋产生了深刻影响 。当时 , “太平”一语很流行 , 朝野关注度最高的议题是天下太平 。为此 , 以欧阳修、范仲淹、李觏等人为代表的政治家或思想家都向朝廷提出过“致太平”的方略 。为了实现“太平”理想 , 张载付出了多方面的努力 。首先 , 是其文化方面的努力 。面对佛老的挑战 , 张载与其他以复兴儒学为己任的士人挺身而出 , “排邪说 , 归至理”(范育《正蒙序》) , 努力为社会的太平秩序奠定思想文化基础 。其次 , 是其政治方面的努力 。在《横渠先生行状》中 , 吕大临称自己的老师张载“慨然有意三代之治 , 望道而欲见” 。张载自己解释说 , “望道”即是“望太平也”(《张子语录中》) 。这里的“道” , 就是以“王道”为宗旨的“治道”原理 。把对“太平”秩序的渴望 , 与对“治道”的渴望联系起来 , 主张“道学”应当成为天下太平秩序的哲理基础 。可见 , 张载对“太平”的思考并不囿限于当代的太平秩序 , 而是以更深邃的视野关注可持续的“万世”太平问题 , 这体现了他的远见卓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