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曰:“邰 , 炎帝之后 , 姜姓封邰国 。”《晋语》也言:“黄帝以姬水成 , 炎帝以姜水成 。”后稷之母姜嫄 , 当为炎帝之后 , 其出生居住地应在齐鲁大地 , 炎帝之都在山东曲阜 。
后稷就国成为诸侯 , 纳姞氏生不窋 , 遭夏氏而衰 , 失稷官 , 而奔戎狄之间 , 不窋亡 , 其子鞠立 , 鞠亡 , 子公刘立 。公刘慈仁 , 路行不履生草 , 车行远避芦苇 。在公元前1650年避夏桀于戎狄 , 而去幽 , 变易风俗 , 民化其政 。公刘亡后 , 子庆节立 。其后经过皇仆、差弗、毁榆、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八世而至文王之父季历 。
季历之前八世 , 一直都是勤勤恳恳 , 积德行义 , 修后稷公刘之业 , 安定地进行农牧生活 。然喾帝爱妃有娀氏后人犬戎 , 次妃简狄之后人 , 夷狄 , 见之眼红 , 联合起来欲夺回其祖先契之封地 , 多次对古公之周人进行驱赶侵扰掠夺 。古公忍气吞声 , 低声下气地“事之以犬马牛羊 , 皮币金玉 , 贵重宝物”仍不能满足他们野心 , 仍是侵伐不止 。古公问:尔有何所欲?答曰:还吾土地!
古人问戎狄 , 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对方也干脆直言不讳 , 要古公归还土地 。古公一气之下也回答说:“君子不以养害所养 , 不以其养人者害人 。国所以亡也而为身害 , 吾所不居也 。”古公其意很简单 , 就是正人君子 , 绝不会再以善养恶而害人 。我们今日在此没有国家政权军队 , 就象亡国奴一样 , 只有其害 , 绝无其益 , 这里不是我们久居的地方 。于是古公亶甫如《孟子?梁惠王下》所谓:“太王去邠 , 踰梁山 , 邑于岐山之下居焉” 。这段历史被古人颂之曰:“公刘去邰 , 德彰于夏 , 亶父让地 , 名发于岐”!
周人又于小乙二十三年 , (公元前1229年)向中央集权政府提出申请 , 得到了商代帝王小乙的批准:“命周公亶父 , 赐以岐邑 。”经过三年充分准备 , 便于小乙26年(公元前1226年)携老扶幼 , 杖策离开邠地 , 逾梁山 , 过水浒 , 西奔岐山 。《竹书纪年》
当时有人问 , 为什么不以牙还牙用武力同戎狄他们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 。古公曰:“我们同根共祖 , 都为炎黄之后 , 彼君与我何异?一旦战争发起 , 你死我伤 , 双方平民百姓皆有伤亡 , 实在于心不忍!”此话深得双方民心 , 当古公西迁时 , “邠人父子兄弟相助 , 扶老携幼 , 揭釜带甑而归古公 。” 《吴越春秋》
古公上面所说虽然有理 , 但古公西迁的主要原因还是惧于匈奴势力 。周人一直以农牧为主 , 其经济势力当然比不上以商业为主的商人 。古公接受了前人以农为主和因没有强大军队作后盾 , 而受人欺凌东逃西避的教训 , 贬戎狄之俗 , 复修后稷、公刘之业 , 在岐山全面发展经济 , 居(岐山)三月 , 便建成了城郭 , 二年就使其成为重要的商业城市 , 三年更成为远近闻名的大都市 。其居民也比刚迁来时猛增了五倍多 。
最主要的还是岐山周原成了周人的根据地 , 也是周人的发迹地 。工农兵学商 , 样样具全 , 各种国家所有的管理机构 , 一样不少 。因此古人便称之曰:古公兴周建国 。将周人867年历史从此而算起 , 即公元前1123年 。
周人势力强大了 , 商朝天子也对之刮目相看 , 不但封其为西伯侯 , 而且封季历为牧师 , 即骑兵大元帅 。并利用周人去征伐自己的敌人 。
周人也名正言顺地乘机消灭以前的怨敌 。周人之举既保护了商朝中央集权政府的利益 , 不受诸侯敌国侵害 , 又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
当然周的力量过分强大 , 也构成了对商人利益的威胁 , 引起了商代君王的担心和忧虑 。因此他们对周人软硬兼施 , 采取既打又拉的策畧 。首先是封官行赏 , 继而进行政治联姻 。
季历之女姜任 , 文王元妃、武王之妻、都是有辛氏 , 即商人 。硬的一手 , 即在周人遭受战争挫折时 , 乘机将季历囚禁 , 限止其势力发展 。在季历被囚寨库期间 , 将季历南征北伐的成果 , 窃为已有 。当季历被困幽时 , 又见死不救 。故而季历解套后 , 季历发誓翦商 。故周文王在公元前1042年被纣王囚于羑里时 , 曾经常苦叹息:东土被夺 , 西土受役 。
推荐阅读
- 品书香,青岛63中举办首届“虎山文坛”名著阅读竞赛
- 这位明君写下一本让克林顿都认为对他影响最大的名著,可惜却没有教育好儿子
- 四大名著最经典的9句话,读懂是修行,不懂是幸运
- 建国后,为什么六大名著被删成四大名著,删掉的这两本家喻户晓
- 中华典籍怎样才能更接地气
- 上古神话中坠地的九只金乌结局如何道教典籍有详细的记载
- 四大名著剔除一本,去掉哪个更合适此次群众意见跟上专家思维了
- 名著典籍|官场行贿行规:旧时“秦关一座”“孟津一渡”代表多少钱?是哪的风景?
- 名著典籍|比干被挖心后,明明活了下来,为何却被卖菜老妇一句话夺走性命?
- 名著典籍|古代“大人”一词是对何种地位人是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