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闱逸事|从萧太后到萧燕燕:史观的进步与大女主的变迁( 二 )


宫闱逸事|从萧太后到萧燕燕:史观的进步与大女主的变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大辽共有五京 , 这是契丹的“捺钵制度”决定下的必然选择 。所谓“捺钵” , 就是在一年之中 , 随季节变化 , 皇帝到不同地方去巡幸和行猎 。辽五京都具有汉文化中首都的功能 。辽太宗在位期间 , 每年都要到辽南京住上一段时间 , 由此辽南京增加了许多人口 , 经济与文化得以繁荣 。这拉开了北京建都史的序幕 , 从此这里除了是军事要略之地 , 一变而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了意义 , 成为时局中的核心地区 , 开始对全中国的局势发生影响 。辽南京的建成 , 启发了后来的金代统治者 , 他们意识到了要想占领中国 , 就必须以北京作为都城 , 是以有金中都的建立 , 此后则演变成元大都 , 明清时期的首都 , 以至于今 。
历史上 , 在辽南京 , 宋辽之间发生了一场决定彼此命运的战争:高粱河之战 。高粱河在不同朝代有不同名字 , 在今天名为长河 。当时宋太宗赵光义领导的宋军 , 一路北伐 , 势如破竹 , 到达辽南京后 , 双方决战于高粱河边 。不过这一战 , 北宋大败 , 成为辽宋关系的重要转折点 , 此后北宋连战连败 , 直至签订澶渊之盟 , 两国才携手步入和平时代 。这一战发生的时间 , 萧燕燕已经开始参与到大辽政治之中 。经过战火的洗礼之后 , 辽南京必定又经过一番重建 , 但是对于辽在北京的建设历程 , 由于史料之阙如 , 我们如今已经知之不多了 。这是因为对辽代 , 我们的历史向来有所轻视 , 甚至于借助影视剧传播的辽文化、辽史知识都是很少的 , 因此将辽代人物的故事搬上荧幕对现代观众来说较为“水土不服” 。
今天的萧燕燕与以往不同
据我了解 , 以萧燕燕的故事为蓝本创作的影视剧 , 已有《大辽巾帼》(48集电视剧)、《大辽太后》(85分钟电影) , 《燕云台》算是第三部了 。要是三部都看过的话 , 我们可以直观得出一个历史哲学现象:历史是有两种的 , 一种是过去真实发生的事情 , 一种是对其的叙述(或写作 , 或呈现) 。历史只有一个 , 其呈现却可以五花八门 。
我心中有一个疑问:和前两部相比 , 《燕云台》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有两点需要点出来:一点是女性意识的崛起;另外一点是史观的进步 。关于前者 , 女性意识今时不同往日 , 《燕云台》所展示的大辽女性的潇洒做派与现代女性精神是相一致的 , 在儒学逐渐理学化的当时 , 萧燕燕追求自由和自我的精神是多么可贵 , 对比今天“女德”复兴的现实 , 又多少有点讽刺味道 。
宫闱逸事|从萧太后到萧燕燕:史观的进步与大女主的变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关于第二点 , 细细想来是很令人欣慰的 , 我们已经不再局限于对辽文化的异域想象 , 而更多将之接纳为整个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以《大辽巾帼》为例 , 剧中除了展示对外的战争与和平 , 还讲述了萧燕燕的内部改革 , 而所谓改革就是“汉化” 。稍微懂得一些辽史的人都知道 , 辽人并没有彻底汉化 , 他们也不盲目追求汉人的制度 , 反而是在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治理办法 , 即所谓“因俗而治” 。在辽政权之中 , 汉人和契丹人共掌权力 , 高层之间也互有通婚 。《大辽巾帼》所体现的历史意识 , 还是以汉文化为主体地位 , 以中原文明为各种文明的归途 , 因而忽略了历史局势的复杂和历史现实的多样 。
《燕云台》则占据了史观上的优势 , 它创作和播出的时候 , 狭隘的“汉化”思路在中华民族观念较为普及的当下得到了扬弃 , 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 , 辽文化并不一定是落后、野蛮的 , 辽文化也不是单一的游牧文化 , 随着考古学的新发现 , 历史学的观念革新 , 辽文化的丰富性逐渐展现 。比如我们现在还在关注的应县木塔 , 便是辽代建筑;此外在佛教文化方面 , 辽也为现代社会留下了许多遗产 。辽代的墓葬考古 , 所发现的精美器物 , 也是能够代表同时期中国整体文明水平的杰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