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识法|古代识人之法| 为度


接识法|古代识人之法| 为度
文章插图
接识法
夫人初甚难知。而士无众寡皆自以为知人。故以己观人,则以为可知也。观人之察人,则以为不识也。夫何哉?是故能识同体之善,而或失异量之美。何以论其然?夫清节之人以正直为度故其历众才也才识性行之常,而或疑法术之诡。法制之人以分数为度,故能识较方直之量,而不贵变化之术。术谋之人以思谟为度,故能成策略之奇,而不识遵法之良。器能之人以辩护为度,故能识方略之规,而不知制度之原。智意之人以原义为度,故能识韬谞之权,而不贵法教之常。伎俩之人以邀功为度,故能识进取之功,而不通道德之化。臧否之人以伺察为度,故能识诃砭之明,而不畅倜傥之异。言语之人以辨析为度,故能识捷给之惠,而不知含章之美。
是以互相非骇,莫肯相是。取同体也,则接洽而相得。取异体也,虽历久而不知。凡此之类,皆谓一流之才也。若二至已上,亦虽其所兼,以及异数。故一流之人,能识一流之善。二流之人,能识二流之美。尽有诸流,则亦能兼达众才。故兼才之人与国体同。
欲观其一隅,则终朝足以识之。将究其详,则三日而后足。何谓三日而后足?夫国体之人兼有三才,故谈不三日不足以尽之。一以论道德,二以论法制,三以论策术,然后乃竭其所长,而举之不疑。
然则何以知其兼偏,而与之言乎?其为人也,务以流数杼人之所长,而为之名目,如是兼也。如陈以美欲人称之,不欲人之所有,如是者偏也。不欲之人,则言无不疑,是故以深说浅,益深益异。异则相返,反则相非。是故多陈处直,则以为见美。静听不言,则以为虚空。抗而高谈,则为不逊。逊让不尽,则以为浅陋。言称一善,则以为不博。历发众奇,则以为多端。先意而言,则以为多美。因失难之,则以为不喻。说以对反,则以为较己。博以异杂,则以为无要。论以同体,然后乃悦。于是乎有亲爱之情,称举之誉,此偏才之常失。
〖译文〗
人们在刚相识的时候,是很难做到互相了解,而大多数有学问的人,都自以为能够了解别人。因此他们就以自己的标准去观察别人,以为这样就可以了解别人。用自己的标准去观察别人考察人的方法,就以为(用别人的不同标准去识人的方法)不可能真正了解人。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有的人能认识同类型人的长处,却不了解不同类型的人的优点。
但是,如何通过谈话来了解对方是兼才还是偏才呢?如果一个人经常谈论各家各派的长处,并且一一加以品评推荐,这样的人就是兼才;如果一个人只陈述自己的长处,希望得到众人的夸奖,却不想了解别人的长处,这样的人只能是偏才。偏才不能了解别人,对别人的话也持怀疑态度。因此,和这种见识浅陋的人谈论深奥的道理,说得越深入,分歧就越大;分歧越大双方就会越对立,以至于相互攻击。
接识法|古代识人之法| 为度】所以(偏才的人看见别人)说自己的处世正直,就以为对方在夸自己;当别人静静地听他谈话而不发表意见,就以为对方知识贫乏、内心空虚;当他看见别人高谈阔论时,就认为别人不够谦逊;当他看到别人谦逊时,就会认为他人学识浅陋;当他看见别人说话只显示一方面的专长时,就认为对方知识不够广博;当他看见别人旁征博引、语惊四座时,就以为对方哗众取宠;当他发现自己的想法被别人先说出来,就以为别人要夺走本该属于他的赞誉;当别人发现自己的错误而提出疑问时,就认为对方不理解自己的说法;当别人的看法与己不同时,就认为对方故意跟自己较量;当别人谈话内容广乏时,就认为对方不得要领。他只有与相同类型的人谈话时才会感到高兴,并对对方产生亲近的感情,从而去称赞对方,去举荐对方,这就是偏才常犯的错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