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收藏|国家博物馆—清华大学首届学术年会·辑要分享

2020年8月3日 , 我馆与清华大学联合成立“清华大学-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联合研究中心” , 希望在文物保护与现代科技融合的过程中 , 促进产学研结合, 提升文物保护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 。在此背景下 , 2020年11月15日 , “国家博物馆—清华大学首届学术年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 , 邀请了多位国内重量级研究学者齐聚一堂 , 就文物保护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这一主题 , 分享最新研究成果 。
文物收藏|国家博物馆—清华大学首届学术年会·辑要分享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历史、技术与艺术
中国国家博物馆 铁付德
分别从历史、艺术与技术等角度为大家解析了文物科技保护工作 。他认为 , 当前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存在互不交叉的严重现象 , 研究文化遗产要多有突破创新 , 应从多角度多方面入手 。文物具有物质性、信息性、不可再生性、不可替代性 。文物保护的原则是历史性、艺术性和科学性的结合 , 而且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普遍存在于文物的考古、保护、研究和传播的活动之中 , 具有“历史是根、艺术是魂、科技是翼、传播是的”的辨证关系 。
红外图像信息采集与清华饱水竹简的保护
清华大学 魏栋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是一批尚未进行脱水加固处理的饱水竹简 。出于清华简文字内容整理研究的需要以及竹简数字化保护的客观要求 , 清华大学对该批竹简进行了红外图像信息采集 。清华饱水竹简红外图像信息采集属于竹简的数字化保护 , 同时在信息采集的全过程 , 也涉及到对竹简的常规保护 。该批竹简红外图像信息采集过程中所采用的保护技术、手段以及积累的保护经验 , 能够为出土饱水简牍的保护提供一定的借鉴 。
红铜铸镶青铜器科技赏析
北京大学 胡钢
红铜纹饰青铜器是我国古代青铜装饰技术的杰出代表 , 包括嵌镶和铸镶两类主要装饰技法 。通过直接观察法、X光成像技术、金相、显微成分分析等方法 , 对枣庄市徐楼村出土的7件红铜铸镶青铜器进行了工艺解析 。红铜铸镶技术包括透镶与半透镶红铜铸镶两种主要类别 , 从科技角度解析了红铜铸镶的工艺流程 , 并与嵌镶工艺进行了简单比较 。
难得糊涂
——清代烫样技艺恢复研究
清华大学 王青春
汇报从研究团队组成介绍开始 , 基于清华馆藏定东陵烫样信息 , 进行物质成分科学分析 , 结构工艺无损探究 , 采用二重证据法 , 运用文史+科学+技艺 , 初次复制试验探索并未成功 。疫情期间 , 由于时间较整 , 由王青春副教授在刘畅教授的理论辅助下独立研究恢复失传烫样传统技艺 , 成功恢复圆明园40景之一《坦坦荡荡》中的半亩园建筑烫样始末 。
古代青铜文物病害信息提取新方法研究
中国国家博物馆 刘薇
对古代青铜文物存在的病害进行科学认知和相关信息提取是开展青铜文物保护工作的前提与基础 。目前在青铜文物病害信息提取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 , 对有害锈蚀的判别主要基于肉眼观察和经验判断来试验性地取样进行分析 , 此种方法无法获得有害锈蚀的分布位置与范围信息 , 还会导致样品的浪费和时力的消耗;其次 , 检测手段以微区分析方法为主 , 揭示信息无法全面反映青铜表面锈蚀种类及分布情况;此外 , 较难获得青铜文物内部矿化程度信息 。
本研究结合光纤反射光谱、高光谱成像、红外热波成像等一系列快速、无损、便携的方法对青铜文物病害进行综合评价 , 初步建立了青铜文物锈蚀产物在VNIR-SWIR波段的反射光谱数据库;在此基础上 , 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对青铜表面锈蚀产物进行成分鉴定与填图 , 获取不同锈蚀产物的分布情况 , 尤其关注有害锈的分布位置和范围;此外 , 利用脉冲热成像-多层分析方法获取和计算青铜文物内部合金的厚度 。这些方法的开发和应用对馆藏青铜文物保存状况的科学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