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出身离奇,记载极少:“王先生”从何而来?

出身|出身离奇,记载极少:“王先生”从何而来?】关于王振的记载几乎集中于正统年间,这位大太监就像凭空蹦出来的一样,忽然间就权御天下。这位在宫中被人们尊称为“王先生”的王公公在正统朝搅动一番时局后,至土木堡之变而殒命,又迅速成为祸国殃民、人人得而诛之的阉贼,可谓遗臭万年。王振毕竟是明代阉祸的开先河者,他死之后,关于其生平事迹真真假假多不胜数,其中也包括他离奇的出身。
正统朝之前,关于王振的记载是非常稀少的,这也给好事者留下很大的创作空间,其中流传最广,也最为传奇的当属晚明文人黄溥在其笔记《闲中今古录》中的版本。书中说,王振入宫前已有子嗣,他不仅是一位读书人,而且还是地方学校的学官,但因干了9年都没什么成绩,恰逢朝廷下诏,说如果有子嗣并且出于自愿,可以净身入宫。王振认为机会难得,索性挥刀“自宫”,从此入宫开启了新的宦海生涯。“自宫”足以体现其人之狠,宫人尊称其为“王先生”又能与其入宫前儒学教官的身份吻合,故而此说历来为大明人民津津乐道,到了清代又在这基础上演变出新版本,说王振因为当学官业绩乏善可陈,要被充军,王振为逃避军役,挥刀“自宫以进”。
明清笔记虽然富有戏剧性,但多是在事发多年后,人们口口相传中形成的故事,这种野史听起来精彩,又往往漏洞较多,一旦较真就很难经得起推敲。晚明掌故大家王世贞就在这问题上较真了,他在其著中对于王振“自宫”说进行驳斥,并纠正说王振年少时就选入司礼监读书,后为东宫局郎,这些在实录中都有记载,所谓入学教官自宫纯粹无稽之谈。王世贞反驳野史所依据的是权威的《明实录》,在《明英宗实录》中的确有关于王振出身的信息,那是正统十一年(1446)正月,明英宗朱祁镇为表彰王振而颁布的一份敕书:
 出身|出身离奇,记载极少:“王先生”从何而来?
文章插图
《明宣宗坐像》轴,明
尔振性资忠厚,度量宏深,昔在皇曾祖时,特以内臣选拔,事我皇祖,深见眷爱。教以诗书,玉成令器。委用既隆,勤诚益至,肆我皇考。念尔为先帝所器重,特简置朕左右。朕自春宫至登大位,前后几二十年,而尔夙夜在侧,寝食弗违??
这份敕书将王振的出身交代得明明白白,明成祖时,幼年王振就净身入宫,侍奉明仁宗朱高炽时深受喜爱,教其读书识字,令其成器。朱祁镇的父亲宣宗朱瞻基对王振也很器重,封其东宫局郎,掌太子侍服之事,从此常伴朱祁镇左右。此外在《明宣宗实录》中也能找到关于王振的记载,宣德元年(1426)时,王振曾代表宣宗前去传谕。宣德五年(1430)五月二十九日,明宣宗颁布的敕谕,由王振于端拱门钦奉,这时他的身份已是“司礼监太监”。这些历史碎片可以表明,王振并非是英宗即位后才横空出世,而是从永乐时期的小内侍一步步登上高位,到宣德年间就已备受器重。
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王振的发迹固然离不开自身的博学与能力出众,因此才有授为东宫局郎,成为太子身边的“王伴伴”机遇。但仅是如此,王振也只能算是一个事业成功的太监,距离权倾朝野还有很大的距离。真正造就大太监王振的,是明帝国遭遇的一场制度危机——宣德十年(1435),明宣宗驾崩,时年36岁。年仅9岁的太子朱祁镇即位,年号正统。虽然有太皇太后张氏与前朝留下的“三杨内阁”主理朝政,但主少国疑,明帝国因“相权”缺位而造成的首次制度危机由此暴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