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代|历史的尘埃——多角度详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地理知识( 二 )


先秦时代|历史的尘埃——多角度详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地理知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3、从农业生产看夏朝地理知识
夏代由于水害得到治理 , 农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 剩余粮食增多 , 多余的粮食用来酿酒 。夏桀时有“酒池 , 可以运舟 , 糟丘足以望十里” , 可见酒多到什么程度 。这虽然是过分夸大之词 , 却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夏代粮食的丰足 。古代的农业和季节 , 气候有密切的关系 。夏朝农业的发展 , 必然积累了许多有关季节 , 气候方面的知识 。流传至今的《夏小正》 , 就含有夏朝的历法 , 物候知识 。如书中讲的历法是夏朝的十月太阳历 , 即1年分10个月 , 每月36天 , 全年剩下的5-6天为过年日 。因此 , 它记载的物候 , 天象与后业的太阳历有较大的差异 。书中记载的物候知识比较丰富 ,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物候专著 。其中正月的物候是柳树长花序 , 梅 , 杏 , 山桃相继开花;田鼠出来活动 , 野鸡鸣叫 , 雌雄交配;鱼儿由水底上升到近冰层的地方;农田害虫蝼蛄也叫了 。这样一个月接一个月的记载 , 形成了全年较完整的物候历 。
先秦时代|历史的尘埃——多角度详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地理知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4、从青铜器看夏朝地理知识
夏朝 , 中国已进入青铜器时代 。传说夏以前的黄帝时期 , 就有“黄帝采首山铜 , 铸鼎于荆山下”的记载 。夏禹时 , “以铜为兵 , 以凿伊阙 , 通龙门”又用铜铸九鼎 。考古发掘材料证明 , 早在距今6000多年的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已发现了一个铜片 。1973年在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中 , 出土了圆形薄铜片一件 , 经化验 , 含锌25% , 属于原始黄铜材质 。距今5000年左右的甘肃铜器件 。在山东胶县三里河龙山文化遗址中 , 出土了两件铸制的黄铜锥 , 含锌20.2%~26.4% 。甘肃武威 , 青海贵南等齐家文化遗址中 , 出土铜器40余件 , 其中12件分别为红铜 , 青铜 , 铅青铜材质 。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的铜器200余件 , 其中45件分别为红铜 , 锡青铜 , 铅锡青铜和铅青铜 。上述铜器属于低级阶段的青铜器 。属于夏文化遗址的河南偃师二里头前期文化层 , 出土了铜渣和熔炉残片 。古文献也说:“昔者夏后开使蜚谦折金于山川 , 陶铸于昆吾” 。考古材料和古文献说明 , 夏朝已进入了青铜器时代 。由于生产青铜器需要寻找铜矿 , 因此从这里可以看出 , 夏朝时期的中国古人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找矿知识 。古人寻找地下铜矿 , 一般依靠自然铜和孔雀石的露头去追踪寻找 , 这是最早的原始的找矿方法 。由于中国古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掌握了采石技术 。这一技术发展成为采铜技术 , 保证了铜矿石的供应 。从采矿到成品转移 , 使人们在交通运输方面的知识迅速积累 。同时由于 , 铜矿来源有限 , 需要跟邻近部落交换 , 这样又促进了各部落间的经济 , 文化交流 , 包括地理知识的交流 。
先秦时代|历史的尘埃——多角度详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地理知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5、传说中的地图
相传夏禹曾用铜铸九鼎 , 鼎上铸有山川 , 道路 , 鸟兽 , 草木图案 , 这种图案就是古代的原始地图 。九鼎传到商朝末年 , 周武王灭掉了商 , “迁九鼎于雒邑” 。到秦代 , 九鼎被销毁 , 鼎上的图被摹绘下来 , 叫做“山海图” , 流传于世 。后来有人提出 , 山海经和山海经图都源于九鼎 , 说:“神禹既锡玄圭 , 以成水功 , 遂受舜禅 , 以家天下 , 于是乎收牧之金以铸鼎 。鼎之象则取远方之图 , 山之奇 , 水之奇 , 草之奇 , 木之奇 , 禽之奇 , 兽之奇 , 说其形 , 著其生 , 别其性 , 分其类;其神奇殊汇 , 骇世惊听者 , 或见或闻 , 或恒有 , 或时有 , 或不必有 , 皆一一书焉 , 盖其经而可守者具在禹贡;奇而不法者 , 则备在九鼎九鼎之图其传固出于终古 , 孔甲之流也;谓之曰山海图 。其文则谓之山海经 , 至秦而九鼎亡 , 然图与经存” 。现存山海经附图 , 只有神怪人物 , 无地图的遗迹 。因此 , 关于九鼎上铸有原始地图的说法 , 至今仍是传说 , 没有证实 。这就是有关夏朝的地里知识 , 自公元前21世纪 ,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夏朝建立了 , 中国社会由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 。夏朝的地理知识迅速积累 , 并在城市 , 治水 , 农业 , 青铜器和原始地图等多方面上得到了体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