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达|钟海珍:扎根图书馆四十载 让书籍抵达每一个人( 二 )


她还记得,当时图书馆的读者群体主要是备战高考的考生,大家都盯着高考恢复后的机会,拼命学习,借书证可谓一证难求。她理解馆内的读者,即使工作再忙,也从不抱怨。
参加工作的第二年,钟海珍就和大部分回城知青一样,努力着手高考复习。几经周折,最后考上了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的函授专科班。
“当时武大图书馆学系的著名教授还亲自到贵阳给我们上课,三年的在职学习收获很大。”正是这一次学习,让钟海珍储备了专业知识,厚植下对图书馆事业的情怀。
心系基层的“文化使者”
生活在城市的人对图书馆并不陌生,作为文化地标存在的公共场所,图书馆承载着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而在县域范围,图书馆在哪里,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共同的疑问。
基层图书馆怎么开办?作为省图书馆的业务副馆长和贵州省图书馆学会秘书长,这个问题萦绕在钟海珍脑海中就没停过。只是让她没想到的是,横在基层图书馆的第一道坎竟然是“没有书”。
“图书馆20年没有一分钱买书是什么概念?”2008年在一次针对基层图书馆馆长培训的活动中,钟海珍了解到有个县图书馆因为没有资金投入,20年来没有购入图书时,她感到不可思议,甚至有些义愤。
那些基层的“文化粮仓”,储藏人们精神食粮的地方,被如此长久地遗忘,深深刺痛了钟海珍的神经。她下定决心要做点什么。
首先是找到主管文化的厅领导,争取为那个“空仓”20年的图书馆加点“干粮”。事情传得很快,大家都为之震惊,省领导也很快给出批示,立即划定680万元给全省基层图书馆配备图书。
事件效果超出钟海珍的预料。在欣喜之余,她又担心基层图书馆得到库存图书,类别不全、价值不大。于是她亲自带人前往省内各家出版社的书库选书,用了一周的时间选出了总价额达100万余元的图书,其他通过政府招标核定的书目都由她亲自过审。
当这些新添加的图书分赴各个基层图书馆,不少馆长都感动了。因为这些书的抵达,走进县城图书馆的人又多了一扇看向外界的窗户。
为了给全省图书馆事业留下后备军,她还推荐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的专家到基层图书馆评估调研,由此促成了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本科专业的开设,填补了省内多年没有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培养基站的空白。
钟海珍说:“书和设备可以买,但人要慢慢培养,图书馆服务不仅需要专业,也需要情怀。”如今的她,依然往返贵州省图书馆,在古籍保护和各项研究中播撒情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