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都明白,为啥很难做到( 二 )
举例来说:
一个小孩子,他有一个咬手指的习惯,他身边的人尤其是大人,都认为这是个坏习惯,所以一看见就会提醒他,但情况不会改善,咬手指的习惯反而加强了。大人不知道,咬手指是孩子处理内心焦虑的一种方式,小的时候他父母陪伴的不好,孩子常常要一个人面对很多问题,内心有很多的恐惧不安产生,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些恐惧不安就像故事书中的大怪兽一样可怕,是他无力应对的。
这就带来痛苦,但当他咬手指时,他的内心会产生一个自己都难以意识到的幻想,幻想他的妈妈和他在一起,他的妈妈在安抚他,保护他,包容他,他发现内心平静了,焦虑不安减少了,内心压抑的恐惧不安通过咬、吮、撕的行为释放、安抚、缓解。
所以这是这个行为保持下来的原因,如果让这个行为改变,就必定把他暴露在内心的恐惧不安面前。生活中很多相似的现象,比如固执常常被人认为是在抗拒改变,而当事人其实只是在坚持自我。
改变,是与过去的防御告别那些在别人眼中要改变的行为或心理症状,其实是对更深层恐惧的防御,使人们避免接触到那些平时觉察不到的愤怒、嫉妒、羞耻、绝望、罪疚,无力无助等等强烈的情绪体验,这些防御的方式,是一个人在独特的生活经历,生存环境下巧妙地形成的最能保护自己的生存方式,并在以后的生活中沿用下来。
如果没有这些防御保护自己,很可能一个人就会彻底崩溃或死去。“以前的东西没了,现在是空的,因此非常忐忑,想要去填那个空”。因此,要给改变一些足够长的时间,长到有新的更适应性的防御方式形成,可以替代旧的防御方式时为止。
改变意味着离开我们熟悉的心理环境心理上的认知是:熟悉的就是安全的。越是不熟悉的,越会暴露在未知情境下,带来不确定性,越容易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上越安全,越能在面对未知时保持稳定,承受焦虑的能力越强。改变是对过去经历的背叛,改变意味着心理上的分离,与过去的告别,决定通过心理咨询来帮助自己的人,都意味着他们做好了一个接受改变的准备,即使这样,仍然会在咨询的整个过程中,遭遇到来自内心的阻抗:一方面意识层面要改变,潜意识层面又在抗拒改变。有经验的可靠的咨询师会非常珍惜并理解来访者的这种自主性,懂得把握咨询的进程,不盲目干预,允许来访者按自己的节奏进行。
改变,需要当事人做好准备改变的过程当然会收获许多惊喜,同时伴随着痛苦,那个恨着的父母同时也是爱着的父母,当恨被看到可以去恨时,就在内心中离父母远了一些,同时爱也被体验到,爱恨交织中,要不要继续向前走,还是就到这里就好。
如果是继续,接下来是泪水伴随着分离的过程,体验着分离带来的抑郁,再次陷入挣扎,再坚持,终于,从过去脱身而出,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人。所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踏步前行的事,不破不立,先有“打破”才有重建。
世上最让人挫败的事就是改变别人,不去改变别人其实是对人做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的尊重,在心理咨询中,常常会碰上“被带来的来访者”,这时咨询师会评估被带来的这个人自己是否有咨询动机,如果他完全没有来咨询的意愿,也会和他商议,实话实说:我的责任不是改变你,你可以有自己的选择,来或不来。
只有当一个人内心做好准备通过心理咨询来帮助自己时,咨询才得以顺利进展并取得效果,从做出接受咨询的决定,并走入咨询室这个准备的过程,是要来访者自己完成的。
4个阶段,让改变真正发生改变是个复杂的过程,又是丰富的不可预测的,但仍有一些普遍性可循,心理改变过程基本上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只是这个顺序通常不是线性发展的,它会反反复复循环,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因素相互作用产生,每个人在每个阶段的时间上也会有不同:
一、松动阶段
这也被称做心理准备阶段,这个阶段类似于从冰冻到解冻的过程,原来坚定不移的信念开始松动,启动了改变的过程。在此之前,个体对自己的信念坚信不移,并以此应付日常生活,缺乏检视自己、接受反馈的能力。
这个过程开始于个体开始体验到一些正向的人际经验,这个经验继而推动产生内在的改变动机,正性的体验使个体愿意放下防御而不是让内心的“墙”变得更厚,以自欺欺人的方式重复着原有的模式。
之后,这些正性的体验会促进对自我的正向态度,同时对他人的态度也会发生微妙或明显的正向改变。这些都帮助个体在内心中产生出自我负责的态度。比如:一直抱怨自己是婚姻受害者的人,不再试图通过更努力或逃到工作中拯救自己,开始思考自己在这段不满意的关系中所应负的责任。
二、体验与探索阶段
这个阶段,个体开始有意识地关注自我的情绪体验,觉察到这些体验带给自己以往忽视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帮助自己更深刻地了解和体验自我,这种发现会激发个体对自己的兴趣与好奇,愿意主动地、进一步更深入的进行自我探索,由此带来更深刻的自我认识和对重要他人或重要关系的觉察与认识,这个阶段自然会出现许多冲突和挑战。
比如:开始体验到自己在多段关系中重复着同样的情绪和互动模式,而这些引出自己隐藏多年的对亲密的恐惧,被抛弃的经历,这些情感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再次被体验,为下一步修通这种体验带来机会。
三、领悟与整合阶段
通过前面的体验,帮助个人扩展了对自我以及重要他人的了解,之后,进入一个更深的领悟的阶段,会形成对自我和重要他人的新的认识,原来固有的不适应的信念逐渐放弃,被新的信念所取代,这会帮助一个人更容易接纳或原谅自我,也能原谅或接纳重要他人。
比如:发现之前很在意的别人的看法现在变得不重要了。更愿意分享、信任他人,厘清界限,愿意接受原来不能接受的自我的部分,在与人相处中更放松、自在。
四、行为上的改变
一个真正的改变一定是基于认知改变基础上,行为层面的改变。通过前面的过程,一些影响个体发展的障碍消除,内在变得更有力量,更清楚并能专注于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这个阶段,个体开始尝试新行为,获得新的思路和方法,或愿意学习接受新的行为,在不断积极尝试之后,新的行为模式产生,症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消解,负面情绪和体验减少,正性情绪或能量得到恢复。
行为上的改变必定带来现实中与重要他人的态度和关系上的改变,与他人的互动方式也发生变化。伴随着完整地体验过这个改变的历程,就完成了一个从内而外的修通过的过程,而在现实中就会有更多的更持久有力的行动力的产生。
为了说明这个过程,我用了改变这个词,但改变这个说法,也许本身就是一个谬论,并没有改变这一说,一切都已经在那里,我们只是重新认识它,发展它。当我们在谈改变时,其实只是启动了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接触到了自我的核心,认识欲望的本质,把自己隐藏的、不知道的心理内容,通过清理、筛选、去伪存真的过程浮现出来。所以改变有时是一个幻想,它不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它是从一点到另一个点的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阻的生命恢复流动、感受到完整。
改变,可能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人生课题。总会有一些存在于我们身上的东西,是不被我们喜欢的。但改变,似乎又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简单心理Uni】心理咨询师的终身成长学院,汇聚海内外名师,针对不同阶段的心理咨询学习者,提供40+种培训课程,专业针对性强,体系化程度高,直播/录播、音频/视频、线上/线下形式多样,目前已有20万+人参与学习。
心理咨询师的专业靠谱培训——简单心理uni心理咨询师执业培养计划
学心理咨询,到简单心理uni,助你比同行人更快的成长!
■细数这世上的难事,「知行合一」肯定算一条。
有太多人想不通为什么自己「懂得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这种困惑来得如此自然,每个人在成长路上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
有些人走出来了,有的人却始终困在里面。走出来的人看得透亮,而困在里面的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付出再多的心血也无法达成一次持续的行动?在他们心里,始终有这样一种执念:自己现在不做是因为还没有找到最好的方法,等找到那个方法以后,一切就会变得不一样。于是他们在寻找、搜集道理的路上越走越远。
他们阅读了很多有道理的书,收藏了很多有道理的文章,觉得自己无所不知,却始终不能俯下身子去行动。因为他们总认为自己还没准备好,担心方法不是最优的,贸然行动会走弯路等,殊不知,这样的观望、等待本身就无效率可言。更使人困扰的是,道理知道得越多,行动力反而越弱,因为似乎总有更好的道理等着我们去发现。
「知多行少」就像是一个死结,越拉越紧,以至于眼看着自己成为「认知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却不知如何是好。当他们看到同龄人,甚至是后辈通过扎实的行动功成名就时,那些懂得的道理就会一股脑地化为焦虑倾泻而出。懂的越多,焦虑越多,无力之下,索性就破罐子破摔了。
很多人因为缺乏耐心、急于求成,总想跳过行动环节,寻求捷径,最后发现:这才是走了弯路,真正的捷径正是那条看起来漫长且低效的行动之路。
不久前,读者「A丽」在后台留下一个经典之问:「道理都懂,就是不做,怎么应对?」我当时回答:「真想破解,方法也有,就一条:直接去做!」
这回答虽然没毛病,但现在看来的确有些简单,我想有必要再做一个更翔实、清晰的阐述。作为过来人,真希望每个迷茫的生命都能移去眼前的迷障,也愿你的知行困惑在此消除。
认知,其实是一种技能
曾几何时,我也是一个知而不行的人,凡事满足于知道,行动力极弱,很少主动、持续做成过什么事。真正促使我移去知行迷障的,是对大脑学习机制的认知,在这方面,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有很大的盲区。
在科学家看来,学习任何一门技能,本质上都是大脑中的神经细胞在建立连接。用神经科学的术语解释就是:通过大量的重复动作,大脑中两个或者多个原本并不关联的神经元受到反复刺激之后产生了强关联。
这一点不难理解。当我们还不会骑自行车的时候,看别人骑,会觉得那并不难——只要手把方向,双脚交替踩踏就可以了。然而真到了自己骑的时候就不是那么回事了——重心左摇右晃,方向左摇右摆,速度快不了,害怕会摔倒,紧张得厉害……
这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进行足够多的练习,大脑中相关的神经元也没有受到过足够多的刺激并产生强关联,所以,即使我们能轻松理解骑自行车是怎么回事,但这项技能自己实际并未掌握。直到我们学会这一技能,再经过无数次的日常运用,大脑中相关的神经元连接才会变得异常牢固,我们才会真正掌握骑车这项技能。
如图6-10所示,在技能学习的路径中,仅仅「知道」是无法形成反馈闭环的,只有经过大量的练习,让大脑相关的神经元形成强关联,反馈闭环才能经由「做到」这个节点得以形成。
图6-10 技能学习路径
所有的技能学习都遵循这个规律,诸如走路、说话、画画、弹钢琴……技能学习需要经过大量的练习,直到可以利用潜意识自动执行。
但当我们进行认知学习的时候,却会产生一种天然的错觉——认为明白了一个道理就好像掌握了这项技能。
使用App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App中查看
??App内查看
■到了上课时间,拿出手机点开《刺激战场》,跳伞,小声说一句“不是我针对谁,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是男人就跳P城。”然后跳了离航线最远的防空洞。从一无所有到一身神装,再到一个盒子,我曾经拥有这一切,转眼都飘散如烟。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点开抖音了。只需15S,便能看完一部小电影,里面的小哥哥小姐姐都贼好看。可为啥自己身边的人都这么丑呢,怪不得自己没有男/女朋友。
觉得自己有点堕落,还是刷一会儿吧。一分钟之内,看完了60条人生道理,这是一个可怕的体量。觉得自己混迹多年,随便写个回答应该就火了,结果个人主页一直三个零。
推荐阅读
- 为啥女票特别爱玩手机?
- 为啥我接触手机后成绩就一落千丈(本人初二)?
- 为啥很多外地人在北京的地界混,却又歧视我北京人,这是啥心态
- 为啥人运气好的时候总是一直好
- 我报名了北京恩合教育 为啥签合同时候就是北京鹰视嘉言了?
- 年初总听说外贸是今年最难的行业,为啥现在反而总看到出口爆发的新闻
- 为啥越深入的学习法律,越觉得法律的漏洞越多
- 为啥部分学生宁愿花时间研究复杂的王者荣耀游戏机制,也不愿花时间学习正课
- 为啥要感谢老师老师这个职业是特殊的么
- 咋样反驳「女生为啥要学习要学历」这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