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取第一批次录取本科(一本)院校难吗( 二 )


■对于上很多人来说,非常容易,比如说我,高二考个985都比较容易。但是包括我在内,正常人都不会来跟你光说这种话的。很晚了,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本来有很多话想说,近几年的艰难,迷茫等等,但是又说不出来。最后只能说一句:我现在已经充分理解了为什么对我很容易的事对很多人有那么难,因为有很多对别人来说如此容易的事也对我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人生确实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长到你出生以前很长时间就开始了,有时会觉得很残酷,但是却也很公平,正常情况下,每一代人都只能向前推进有限的一段,而且相当艰难,把自己这一棒尽量多往前带一点就是了。■当年我只是考了一个二本里的野鸡大学,嗯,就是那种身边所有人两极分化极其严重,要么暴发户混文凭,要么就是家境极差。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充满蔑视。作为一个不上不下,生活层次普通而两边遭排挤的人,我特别恐慌也难过。混过大一以后我退学复读,考上了武汉大学,985、211。以上是轻描淡写的,关于我的过去的小介绍。至于我怎么考上的,一直我都想不通。只能告诉你,用好每一分钟,不要迷惘也没空给你迷惘,上课就拼尽全力听好每一道题每一个字,笔记就算你学过几遍也不要漏下半个知识点,你没有心浮气躁和自以为是的资格。回家了或者自习,请用上错题本和第二遍、第三遍笔记,不停的结合做题发现你在哪个章节了解的不深入不透彻,自己努力去啃去懂。别指望面对那么多人的老师有空一一教会你,你和你手上的教材、笔记、习题以及你自己就是你最可靠的老师。每当你觉得自己快疯了,压住那些多余的念头,压到每个周末,两个小时时间你爱看书、听歌还是跑步、喝酒,随便你,只要不影响第二天上课,爱怎么发泄怎么发泄。别给自己任何必须的目标,什么北大清华985211,当时我都准备报二本了,就那么视死如归。你只要做好你的本分,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怕,不去想任何结果,学、学、学。但无论如何,你要明白你自己的智力一定没问题,选拔性考试也不会把你逼进死角,你只要努力去做,知识网络在考试范围内不留任何破绽,高考就跟幼儿园小孩一样一巴掌就能扇飞。至于时间安排,我不同意什么熬夜到两三点第二天五点起来燃烧生命的蠢路子,就我同班的复读生们看来,这样做的全部都死的很惨。我从467考到617,他们呢?540的还是540,有的还倒退了。身体垮了心理一定会跟着垮,而且,烧更多时间不过证明了你有效时间没有充分发挥。都是午休的时候,他们拼命看书做题下午上课昏昏沉沉,我睡个够下午头脑清晰把老师所有重点一一记下,我就比他们效率高。或许他们看来我浪费了一个中午,但我眼里他们浪费了整个下午和晚上。吃好喝好睡好,心态沉着阳光,别人被高考折磨的衣带渐宽只是他们策略有问题,看起来苦不代表学得好。是的当时我家里觉得我太轻松还骂过我,但是我很清楚我在掌握"节奏",不管学习还是生活,都按照我的预定计划在平稳地前进。这就够了,有效的学习和放松的心态,高考、一本、985还是211都轻而易举。可怕的永远是超出自己控制范围的事,但面向全国考生的选拔性考试,一定不是让人无从掌控的东西。好好加油吧,期待你凯旋。
■总体来说,难。在我长大的那个省,20个人里只有一个能考上。我觉得这可以说很难了。
但是运气好一点的话,又会很容易。
我爸妈都在某个国家级贫困县长大。如果你也是这个县的学生,那么很不幸,即使你进了县中学,你也要成为年级前2%才能考上一本。考虑到我是一个在任何班级都未进过全班前五的人,假如我在那个县城上学的话,基本上就和一本说再见了。

如果你运气更好一点。像我一样可以在某个准一线的省会城市长大,那么情况会好很多。这是一座被有吸血鬼之称的大城市。全省前一百名有接近80%的人来自这里,同时考生只占了全省的1/10。也就是说这座城市不到以10%的考生占据了大半顶级名校的资源。靠这种压榨全省资源构筑的优质教育让这里名校录取率几乎赶上北上两个直辖市了。
国家级贫困县是很惨的,贫困县的小山村就更惨了。像我爸妈一样,在我爸出生的那个小山村里,那一代人只有他一个考上了大学。我妈妈也是另外一个村子那一代人唯一一个考上大学的人。他们在毕业后没有回到那种鬼地方定居实在是很明智。这直接改变了我的命运。同时非常感谢父母从小对教育的重视,他们自己就是被教育改变命运的人。
如果你运气更好一点,出生在省会城市还能去一所不错的初中的话,那你就轻松更多了。为什么是运气?拿我举例吧,我读的那所全省知名的中学,其初中部是靠抽签录取的。我那一年是2500人抽500人,我抽中了,剩下的2000人都比我可怜。本来以为抽签是走后门的障眼法,感觉自己肯定没希望了,后来发现,原来真的是抽签。谁去享受最好的教育资源居然是靠抽签决定的。
运气再好一点的话,还可以像我一样以录取线上1分的优势升入高中部,然后再以垫底的成绩考入理科实验班。到这一步后,基本上没人能考不上一本了。无论你努不努力,懂不懂什么鬼学习方法,在这个班级里待3年,你至少也能不知不觉地考个211。连211都考不上的人还是很少见的。
对比一下最开始的那个贫困县,我那一届全县第一竟然考不到一本线上100分。我这种在中学六年都没进过班级前五的人竟然都比那个县第一名高。同时我们班至少有十来个比一本高出100分的。

一个县上万人的考生肯定会有不只一个人的【聪明】+【努力】能比得上我们班的前十。
但是生活对他们来说太艰难了。他们的英语老师连普通话都说不标准。我的英语老师可以用英语和美国伙伴学校来的师生谈笑风生,还可以用日语和日本伙伴学校来的师生谈笑风生。他们的理科老师自己都考不上一本。二本也悬。怎么教他们考一本?我们的理科老师,有的是浮沉多年的精英教师,市里的学科带头人什么的,有的是被挖来的明星教师。资历年轻一点的至少也是北京师范华东师范出来的毕业生。北大数学系毕业的年轻小伙子教得也不错。(偏远地区一旦出现教学极好的明星教师很快就会被挖去省城名校...比如我的生物老师,教的实在太好太用心。我因为竞赛的原因缺席了3个月的常规课程。生物课缺了整整一本书。生物老师则展现了神一般的串讲能力,几节课时间把整本书给我们讲完,重点还一一俱全。不明白的地方再问问她,这种教学速度和质量需要超一流的老师(也要学生尽全力去配合)。因此,即使缺席了那么多课,少做了那么多作业和考试,高考前最后一次全市诊断性考试我能拿全市第一也不让人不意外。没有这样用心而优秀的老师我根本不可能做到,也一定会和后来的学校失之交臂。
我是因为高考常规教育重复性学习太多才去玩竞赛的。回来后看到生物老师特供的串讲课开心到不行。要是整个三年都是上这种特供课程那该多好,这种效率至少可以让我学到大一大二的深度吧。让所有人都学一样的课程都一样学三年本身就是一种糟糕的体系了。这可以引到另外一个话题了,整个教育体系,塔底教育营养不良,塔尖教育却不知进取还是迎合高考而已。
问题还是转回来。偏远地区学校连高考应试教育都办不好,还能为部分优秀学生提供竞赛教育么?对比一下,我们年级学信息技术竞赛的至少有三分之一都能在高一拿到复赛一等奖(有保送资格的那种)。偏远地区顶尖学生们被牺牲的天赋根本就是整个社会的损失。)



所以——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受到幸运垂青的人天然地就该负起更多的责任。
(这里推荐一个给我很大触动的演讲:普林斯顿2012毕业演讲:不要吞吃命运的饼干。生活的结果,虽不是完全随机的,却掺杂了很多运气成分在其中。如果你获得成功,你同时就获得好运,而运气带来义务。你欠了一笔债,不只是欠你的神,你也欠那些没你那么好运的人的债。)
S=(努力+天赋)*运气脱颖而出的人首先是幸运女神垂青的人。其次才是聪明又努力的人。糟糕的命运几乎可以毁掉你一切天赋和努力。好的运气则会慢慢变成实力的一部分。


所以,难。大多数人都要以个人在应试教育上长期的艰苦付出,才能对抗教育资源的稀缺和不公。就算这样,上了大学后还会被小部分人嘲笑综合素质差没见过世面。(每次遇到这种嘲讽者我都想冲上去两耳光。)-----------------------------------------------------------------------------
我再补充一些偏题的东西。
我爸妈的那两个小山村当年的环境就很差。现在也没有明显的改善。我爸爸说当年他必须一边干活一边偷偷地看书。经常一边烧火做饭,一边拿着英语书背单词。只能偷偷看书,因为被他姐姐发现没认真干活还会被打骂。整个家只有他自己明白念书意味着什么。他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吃不饱、穿不暖,但是拼了命也要念书,不然就要下地当一辈子农民养家了。因为他是长子,上面有姐姐,下面有弟弟妹妹。妈妈家庭环境好一些。因为外公是很有见识的人。在那个大多数女人都没上过初中的村子里,向整个村子没一家都借了钱才能供妈妈一直念书。所以妈妈常对我说,她是吃百家饭长大的。虽然他们最后都只去了普通的学校,而我去了世界级的名校,但我还是觉得他们比我更了不起。他们克服的困难,我自问没有信心克服。我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上才能获得比他们更好的视野。
正是因为他们小时候的遭遇才会竭尽所有去支持我的教育。父母把他们未曾享用的资源都努力提供给我了。很小的时候他们才工作不久,家里没什么积蓄,那时候就对我说,如果你想留学,砸锅卖铁也要供你。最后我是去留学了,家里并不需要砸锅卖铁,我努力多写几篇约稿再加上些奖学金大体就够生活费。
这是一代人对一代人的馈赠。
基于相同的理由,我很可能会告别那座准一线城市。那里的工作机遇依然太少了。我希望自己继续馈赠自己的孩子。把我父母未能给我的提供给我的下一代。
父母是很乐于普通生活的人。住在离工作单位步行距离一分钟的地方。他们期待的是可以早点退休,因为他们的退休工资有正常工作的95%,薪水几乎不变。退休后就相当于一直带薪休假了。因为害怕那种小时候的苦日子,所以更倾向于安逸的生活。甚至也不愿意我去过他们年轻时那种辛苦日子。但我非常讨厌国有/事业单位那种平淡的感觉。没错,就是我父母倾心的那种生活。他们从未教我野心,仅期待我能过上他们那种安逸的中产生活享受日子就行了。(这与我爷爷奶奶仅期待于爸爸能做一个好农民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在我每科考试少做半小时都能上一本的情况下,他们对我的要求也就是上一本而已。这种生活哲学于我万万不能相容的。我完全无法认可这种人生的意义。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我在做着和父亲当年类似的努力。我和他真是太像了。上一代人追求的是安逸的生活,而这一代的我则是要希望实现自我的价值。尽情去释放自己的能量,突破自己的极限。而我又会把这些理念再回馈给下一代。
我们把自己未能得到的努力赠予给下一代。而下一代又复一代。难、难、难。但是,下一代会比我们更幸福的。

------------------------------------------------------------------------------

我很不开心少数心怀恶意的人将教育的不平等视为理所应当。
这种不平等只利于少数既得利益者。包括我在内。我非常懊恼自己的成长一定要建立在牺牲更多人的成长之上。如果可以的话,我更愿意堂堂正正地竞争,再堂堂正正地脱颖而出。希望我们所有的下一代都能在更接近公正的教育环境中成长。我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从生下来就欠了别人一笔债。
【考取第一批次录取本科(一本)院校难吗】从省级行政区来看,主要是北上这种政策的既得利益者。举世无双的户籍制度形成了可怕的囚牢,将绝大多数人都困在资源贫瘠的地方,把重要的资源则留给了既得利益者。对于那些孩子来说,决定教育资源的主要因素不是他们的天赋和努力,而是他们的出身。从城市的角度来看,部分发展失衡的省份将全省最好的资源都倾注在一两座城市之上。从普通学校脱颖而出的精英教师都会被一一被抢走(普通学校根本没钱没资源留住最好的老师)。所有的一线准一线巨无霸城市都是资源的既得利益者。教育资源的集中则是完全剥夺了全国大多数学生受到良好教育的机会。甚至是连良好的应试教育都提供不了。
教育的不平等既不利于社会公平,也不利于社会效率。
出身带来的巨大不公平会是整个社会最严重的肿瘤。
不过幸好的是,文明越发展,教育越均衡。所以我相信下一代会比我们更幸福。

普林斯顿的那次毕业演讲是讲给普林斯顿的精英们听的。但我觉得这个国家的既得利益群体更应该听一听:如果你获得成功,你同时就获得好运,而运气带来义务。你欠了一笔债,不只是欠你的神,你也欠那些没你那么好运的人的债。

还有一个夏天的世界,留给喜欢Summer的你:summer-clover(个人公众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