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出身的孩子,假设当年没能考上重点大学,会损失和错过啥( 二 )


人还是那个人,为何二十年之后就如同脱胎换骨一般发生了转变呢?



那是因为环境和认知发生了转变。
出生在印度贫穷家庭,主人公打小就开始去讨生活了,甚至还和哥哥一起去偷煤。



偷回来的煤,换成两袋牛奶。



他们的童年,最欢乐的时光可能就是在河里嬉戏玩耍了。



可是后来跑到了澳大利亚养父母的家里,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吃穿住行就不用说了,肯定是没有任何问题,从此不用担惊受怕,不会吃了上顿没下顿。
还有了更多的娱乐和休闲活动。



要知道,人的精力和注意力是稀缺的,穷人需要不断地耗费精力在那些琐碎的且没有多大价值和意义的事情上,他们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和一直耗费在无数次的日常平庸之中,甚至是今天吃什么菜,这个菜贵5毛一斤,都得仔细考虑。
后来在澳大利亚长大成人,主人公又上了大学,进一步增进了认知的转变。



他也才能得以利用现代化科技知识,并借助多方渠道和信息,以及自己的逻辑分析,逐渐找到自己的出生地。
【底层出身的孩子,假设当年没能考上重点大学,会损失和错过啥】


而一直留在印度的妹妹,人生轨迹自是截然不同,你看到那个场景自然就能感受到了。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这种环境的转变和条件的改善,主人公的命运几乎可以笃定和他妹妹是一样的。
但这只是电影,实际上生活中哪有那么多的巧合和机缘,如果非要说有这样的机缘和条件,那我觉得对于底层的孩子来说,考上一个好大学或许是概率最大的吧。
好的大学最重要的就是提供了机会、平台和资源,以及身在其中逐渐发生的认知转变。假设当年没有考上,损失和错过的也多半是这些了。
资源挑一个最重要的来谈谈,就谈资金或钱吧。(别喷,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嘛)






学校的收入来源不是单一的,但是政府财政拨款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来源,而这些拨款几乎都集中在985、211院校。
来源:2016年教育部75所直属高校的财政拨款与开支预算(转帖)_心口_新浪博客
再看看校友捐赠:



来源:2016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排行榜100强:北大清华武大蝉联三甲-北京本地宝
倘若你是地方性普通大学,甚至是民办大学,学校没钱,对学生来讲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硬件设施落后、奖助学金匮乏。所以,考上211、985,也就意味着更能享受一流的设备设施了,基本上再穷也能上得起学吧,甚至有些奖助学金加起来高于城市最低工资。
反之,地方院校的硬件条件一般肯定更不行,奖助学金也肯定更少,民办院校就更不用提了,没有国家经费,还想着从你身上榨干钱财呢,还能给你多少奖助学金。
还记得那个患癌教师被开除的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吗?
这样的环境和条件,老师况且是这个待遇,你觉得学生会好到哪里去?



平台和机会:总体来讲,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承认,985或211院校的平台肯定是明显优于其他院校。
无论是各种师资力量、名人和学术讲座还是社团活动及就业和实习机会,概莫能外。
其实有时候我觉得,单说课程质量和讲课吧,未必所谓的重点大学老师就一定讲得好,但是,好大学最关键就在于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和氛围,你在这里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不说那么多虚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去看看各大学校的就业网站和平台,看看名企校园招聘的宣讲会都在哪里进行就知道了。
比如成都这边,基本上都是在川大、电子科大、交大、财大和川农宣讲,还有少部分在西华、成都理工等举行(虽说对所有学校的学生都开放,但资源的差异,可见一斑):



至于其他的,比如名人讲座和学术交流,甚至各种知名企业俱乐部、商业大赛,也都差不多。
认知转变:这是我最后提的,但其实是最为关键的。
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嘛。
环境也好、资源和条件也罢,最终是通过影响人的认知和行动来决定一个人的。
身处不同的环境和条件,拥有不同的资源、机会,深处不同的平台,可能导致人的认知产生巨大的差异。
对自我的认知和塑造: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如何来看待和认知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些听着很虚,但无形当中塑造了你,并影响了你的言行举止,就像开头电影里的男主人公兄妹一样,就是因为外部环境与条件的不同,生活状态和认知想法是有着天壤之别的,最终导致整个人完全不一样。对外界与环境的认知:对于外部的人和通用的事情,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你是如何认知和准备的?比如你没上大学你基本上想的是进什么样的工厂,是制衣厂还是家具厂?做衬衫还是走内衣?等等;如果你是一个不入流院校的学生,很可能想的是找个稍微好点的工作,工资是三千多还是四千多;如果你学校还不错,那可能你考虑的是进华为还是百度还是阿里,或者是其他五百强外企?成功学经常说“你要改变自我认知,不要自我设限,这样才更能成功”,这听起来似乎也有道理。
可问题在于:人是不可能脱离环境而存在的,所处的环境和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条件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了人的认知啊。在工厂里天天加班,几乎全年无休拿四千块的厂妹,和一个211、985毕业的大学生,两者的认知和想法可能一样吗?!
这不是歧视,而是因为身处一个环境久了,自然会受到它的影响,能够有坚定信念、严格自律,超脱于环境影响的人绝对是珍稀动物,真是这样的人,其实考一个211或985也未见得多难,或者即便没考上也还是有机会的。
可是,就算你能自我修炼和突破,也得有人或者有平台帮你打开一个新世界,提供一些资源、机会和必须的条件,在我看来,这就是211或者985大学所能提供的最好的、最重要的东西。
底层出身的孩子,假设当年没能考上985或211,会损失和错过的,更多地也就在于这些了。
另外补充说一句,现在学历贬值还是很厉害的,别想着光靠一个211或985就能如何如何,即便你是985硕士,专业不行,啥都不会,又没有任何职业发展意识,缺乏有效的规划和行动,也未见得就会有怎样的发展。
所以,底层出身的孩子,千万别喝那么多鸡汤,尽可能考上一个好大学,珍惜大学时光,好好努力学习,尽早做好职业探索和规划,有计划、有系统地学习和提升,真的可能是少有的一个鲤鱼跃龙门的重要途径了。那是不是意味着没有考上985或者211就没有出路了呢?
当然不是!!
这里我就不具体说明,推荐我的另一篇文章:
南风疏狂:三本学生没有出路吗?(3000+赞)
你非要追根溯源至个人也可以,我这个live讲得很清楚了:https://www.zhihu.com/lives/853975422025732096(怎样准确评估人的潜力)
感兴趣也可以看看其他高赞数深度长文:
南风疏狂:为什么很多人辛劳一生,仍然活在社会底层?(3200+赞)
南风疏狂:一个精英的诞生,家庭因素有多大?(10000+赞)
更多文章,欢迎移步我的微信公众号:思维灯泡

我觉得自己也是底层出身,一路过来自然知道普通人的不容易。
我本科和研究生都是HR专业,从研究生毕业到现在,近十年的时间一直专注于青年人才职业规划与自我提升,教授过的学生过千人,也受新华文轩旗下出版社写了一本书:
高效迭代:高手的自我进化方法论(超人气大V从人力资源角度教你如何冲破舒适边界,实现倍速成长,迅速拉开与同龄人的差距!)一顿饭钱你就可以收获我十年的研究思考与经验总结,让自己的职业少走弯路,成长加倍提速,诚意推荐给大家!
更多文章,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思维灯泡

■答主出生在农村,小学就读于村校,高中保送清华大学,即将在清华硕士毕业。我的求学经历体验了不同层次的学校,不同的环境也结识了不同阶层的人,我将用我的求学经历来回答这个问题。回答可能不全面。我的核心观点是,没上985或211的底层出身的孩子,人生会失去更多的可能性,就像很多和我一起长大的小伙伴,没上大学就去打工,甚至连高中或者初中都没毕业就去打工了。
我出生在重庆市垫江县永庆村,一个最普通的中国小村子。小学时,我就读于村校,那应该是中国最简陋的小学之一。小学时学习基本不努力,不知道学习好对未来能产生什么影响。童年时我经常在学校打架,最激烈的一次甚至把同学打进医院。同学在学校打不过我,放学就去我家告状,我被家人打后第二天又去学校打同学。我偷过农民的柑橘,有一次利用午休时间和几个同学一起去偷了很多柑橘,但没想到同学的告密使柑橘全被老师没收。寒暑假我常常不能完成作业,有次开学时差点不能正常入学。我曾学着抽烟,但所幸抽了几支后再也不想抽烟。让我庆幸的是小升初时考了176分,考进垫江县最好的初中。我是村小里唯一考入这所初中的学生。现在看来,在经历的所有大型考试中,小升初的试题难度最低,但于我而言却是最难。一旦考不好我会进入镇上的中学,可能初中毕业或者高中毕业就要去打工,像我大部分的小学同学一样。



小学毕业证
村校甚至没有自己的公章,证书上是高一级小学垫江县太平镇太平小学的章。
初中时我们班大概有90名学生。班上只有一半同学认真学习,自习课也很吵,成绩的两级分化特别严重。我作为班长铁腕整治纪律,但却被全班大部分同学孤立。初中学校集中了全县最优秀的学生,我感受到了压力并开始努力学习。但寒暑假我还是经常不完成作业。好在成绩依旧不错,初中时我常考县里第一名,中考时考入重庆最好的高中之一(重庆一中)。



初中某证件照
高中学校环境特别好。除学习高考常规科目外,我的周末和寒暑假时间都花在了数学竞赛上。最后我通过数学竞赛保送进入清华水利系。进入水利系学习是一件比较偶然的事情,当时填志愿仅用了半小时左右的时间。填土木工程时,发现水利和土木差不多,就顺手把水利写在第三志愿。



高中校服照
大学里认识了最好的朋友金斌。我加入了唐仲英爱心社这个让我归属感最强的社团并担任社长。后来曾经因为感情受挫深受打击,成绩下滑到年级后一半。在家人、老师和朋友的帮助支持下,我慢慢走出阴影。大二下学期学习余锡平老师的《水力学》课程,每次上课都坐第一排,我上这门课时精神饱满,余老师深入浅出地讲解令我着迷,这是我最喜欢最难忘的专业课。大三上学期学习系主任金峰老师的《水工建筑物》课程,被金老师魅力感染,于是本科毕业后就选择到振动组读硕,也非常幸运遇到了导师潘坚文老师。大四课业压力极小,旁听经管学院《批判性思维和道德推理》课程,课程的小班教学模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