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环|二环里边去看“海”老舍最爱的北京风景回来了( 二 )
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专家刘大可先生曾对汇通祠专门作过考证 , 他在《汇通祠复原论证》一文中提到 , 在汇通祠后墙外西北角 , 有块高达1米8以上的石头 , 当地人称为“星星石” , 认为是飞来之石 , 也就是陨石 。但据识者云 , 这其实就是一块太湖石 , 只是由于年代久远 , 色泽上已近褐色 , 才被误认为是陨石 。据说“星星石”上南北各有一只雄鸡和雄狮浮雕 , 体量仅有巴掌大 , 当地群众盛传积水潭原来叫做“鸡狮滩” 。刘大可认为:“这一带水域在元代就已经叫做积水潭 , 如果‘鸡狮滩’之说是可信的话 , 那么‘星星石’就应该是元代以前的文物了 。古人为何在星星石上雕刻微型的鸡和狮子 , 又为何将星星石置于庙后 , 现在已经没人知道了 。”
上世纪40年代曾有人欲出高价买走“星星石” , 虽然庙中经济已十分拮据 , 但住持月朗和尚没有出卖这件文物 , “星星石”虽然没有沦落异国 , 但最后被渣土车运走 , 不知所踪 。
汇通祠原名镇水观音庵 , 为明成祖时名僧姚广孝所建 , 距今已有570余年 。既然名为“镇水” , 那么就少不了镇水兽 。据《燕都游览志》记载 , 汇通祠庙后有一石螭“迎水倒喷 , 旁分左右 , 既嗡复吐 , 声淙淙然自螭口中出 。”这个石螭被当地人称为“镇水兽” , 当初确实是作为镇水之物设置的 。据当地群众回忆 , 这只石螭的形象特点是:龙头龙身 , 独角 , 三指爪 , 尾巴细长 , 很像蜥蜴的尾巴 。这只镇水百年的石螭 , 在“文革”中被毁 , 如今所见也是按照文物复原的 。
姚猛先生告诉我们 , 目前和汇通祠有关的文物留存下来的只有乾隆御碑 , 在后山的碑亭里 。吴良镛先生1988年撰文《重修汇通祠记》中提到“寻得旧碑 , 立亭护之” , 这件文物的失而复得也颇有戏剧性 。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汇通祠改建 , 并由乾隆皇帝正式赐名 , 乾隆御碑上刻着皇帝来此游玩时赞叹这一带风景的诗 。据刘大可先生考证 , 石碑在“文革”中被推倒 , 与拆毁的残砖碎瓦一起运走 。后西城区通过北京市文物局得知此碑下落 , 曾由北京市文物工作队收藏保存 , 几经周折石碑最终找回 , 在汇通祠后紧靠二环路边建了一个石亭 , 将碑立于其中 。
乾隆的诗虽然文采常被后人诟病 , 但作为史料真实记录了积水潭曾经的面貌 。乾隆在《积水潭即景诗三绝句》中写道:“积水苍池蓄众流 , 节宣形胜巩皇州 , 疏淤导顺植桃柳 , 三里长溪可进舟 。”
汇通祠如何“镇水” , 积水潭为何“蓄众流”?这便引出了京城神秘的“第一水关” 。汇通祠坐落的土山 , 正对着城墙水关入水口处 , 其水源是西山诸泉入关后在此“汇通” , 分东西两侧注入海子 。当时的积水潭“汪洋如海” , 蒙古人称之为“海子” 。
当年的北京城 , 在中轴线的西侧 , 自北向南依次有西海、后海、前海、北海、中海、南海六个湖泊 。西海北岸入水口处小山上的汇通祠就坐落于这一京城水域的咽喉之上 , 其下的水关 , 内设可以活动的木闸 , 嵌入两旁的石槽之中 , 整个城内水域的水位高低与流速 , 都靠它掌控了 。
推荐阅读
- 结婚后我想让老公和前妻生的孩子断了联系,不要去看她,我过分吗
- 带了五年孙子,后来和老伴分居,后来回去看他时我泪目了
- 老公外出三年不归,假期和婆婆偷偷带孩子去看他,进屋后呆住了
- 妻子外出打工每月寄五千,一年不回家,丈夫带子去看望,见面傻了
- “姐姐为爱远嫁,她怀孕我去看望,从厕所出来才知她有多幸福”
- 老公创业失败,我每月给他7000,半年后偷偷去看他,我红了眼眶
- “走,我们去看看妈妈在干什么?”生孩子,最能看到婚姻的真相
- 我开十个小时的车去看女友,手机屏幕一亮,我才知道自己有多么傻
- 姐姐远嫁三年我去看望,进门姐夫给我一支烟,我紧握拳头把他揍了
- 嫂子生二胎我去看望,吃饭母亲没等嫂子我说一话,哥哥往房里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