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早晚会忘,为啥还要读书
理解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路有多宽广。理解能力中,阅读能力尤为重要,它甚至能影响你的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是人的一个底层能力,特别重要,它影响你的记忆能力,影响你的表达能力,影响你的思考能力,也影响你和人沟通的能力。
有时候,你觉得「我怎么总是记不住东西?」然后就怪自己的记忆能力太差,要学习一些记忆的方法。
其实不是,有可能是你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太差了,没有办法阅读理解好材料,也没有办法对材料分层,找到它的逻辑线,所以才记不住。
我见过记忆能力有问题的,十有八九都是阅读理解能力有问题。
还有一些人,觉得自己的表达能力差,经常不知道说什么,别人说话不知道怎么反应,那是因为脑子里面没有存货。
也就是说,他的头脑当中,信息输入做的太少,所以才没的说,想不到说什么。
还有思考能力,很多人觉得自己思考不清楚,那是因为信息处理的能力不够,可能一堆东西在你的脑子里面没有条理,没有逻辑,就会越想越乱。
而阅读理解本身就是在处理信息,看到这个东西之后,我要阅读它,理解它,就是在处理这个东西给我的信息。
所以如果阅读理解能力不强,处理信息的能力比较弱,头脑就会思考的不清楚。
最后,为什么阅读理解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也有关系?
如果一个人在阅读理解能力上没有问题,那么他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就能够了解到话是个什么逻辑说出来的,这段话里面的重点是什么,很容易就理解到别人的意思,就更容易和人沟通。
所以阅读理解能力,其实是所有这些,包括思考能力,包括与人沟通的能力,包括表达能力,包括记忆能力的底层能力,特别重要。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大量阅读,大量阅读带来的好处非常多。
首先,读书可以让人理性,不读书的话,就很容易缺乏理性。
因为一个人一旦不读书的话,那么他对万事万物的判断,基本上就是来自于自己的经验。
但是一个人一辈子的经验能有多少,他的精力有时候是相当单薄的,所以他看事情的时候,很容易缺乏理性、偏听偏信,缺乏思辨的能力。
当一个人对一个事没什么想法,没什么概念的时候,也很容易盲从。
比如我上次听别人推销一个减肥茶,说减肥茶不仅可以减肥,而且还很健康。
健康体现在你喝完这个茶之后,你发现你的脂肪肝好了,你的体脂率率上升了还是下降了,总之你的身体会变得更好。
现场有人以现身说法:「我就是用了减肥茶,就好了。」
凭着经验,一般人都会怀疑这个现身说法有可能是造假?但如果你亲自吃了,发现它确实可以治疗你的脂肪肝,你会怎么想?你会不会觉得很靠谱?
你会觉得好安全、好健康,是一个很好的减肥茶,你立马就买了,就推荐给你的朋友了。
但如果你读书的范围稍微广一些,比如我当时看到减肥茶的时候,我就想起来之前读过一本讲药的书,说到很多药是可以治疗这个病,但是会导致那个病。
我就觉得,有可能是会使你的脂肪肝变好,但不见得就代表茶是健康的,因为你不知道它对你身体其他功能的影响,所以我就会很慎重,不会轻易买,这表现出来的就是理性。
这就是一个人判断能力的来源,当你看到一种说法、做法的时候,你觉得对,你相信了。
可是你曾经看到过相反的说法和做法,在这两种说法跟做法上,你就要去选择相信哪一个,这个过程就是判断。
所以读书越多,你头脑当中存的信息越多,对一个事情的不同看法,你知道的越多,这时候你的判断力就会越强。
读书的第二个好处,书本身是一种很宝贵的教育资源,读好书就是在走捷径。
你说:「我没有钱,从小到大参加课外辅导班,也没有钱出去旅行。」没有关系,你可以读书。
因为好的教育,其实不是在学校,尤其是现在应试教育制度下,那种只会教人考试的学校,好的教育在书里。
如果我将来给我的孩子,只能选择一个课外班。我不会选舞蹈,不会选钢琴,我一定会选阅读课。
你可以通过读书,直接跟比尔·盖茨对话,直接跟巴菲特学习。
当你想要学习的时候,你就看好书,书可以带你突破你的现实,跟这个世界上最聪明、最优秀的人对话。
很多人就忽略了这个资源,他在生活当中,宁肯找一个根本就不着调的朋友聊天,宁肯找一个根本就不靠谱的老师请教,都不愿意读书,所以完完全全把好书这种资源给浪费掉了。
读书的第三个好处,可以让人自信。
我们这里把自信分为:有条件自信和无条件自信。
有条件自信,意思很简单,就是自信是有条件的。
比如外貌自信,长得漂亮的人是可以自信的。
为什么有些女孩子长得很漂亮,但是不自信,因为她没有意识到自己长得漂亮,那些意识到自己很漂亮的女孩子,一般都会有一种很优越的感觉在身上。
还有一种有条件的自信,叫做物质自信。有钱真的会让人自信,如果你不认可这句话的话,就说明你现在还没有钱。
一个人忽然赚了很多钱,你会发现他说话都大声很多,他意识到自己有钱,这会让这个人看上去比较有底气。
除了外貌自信跟物质自信之外,还有一种有条件的自信,叫做知识自信。
一个事别人都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别人都不知道为什么,我知道为什么,别人不知道怎么做,我知道怎么做。所以慢慢的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每次被别人肯定,我就变得自信了,我经常可以给别人指导,变成所谓的KOL(意见领袖)。
我的同学当中,就有一个这样的女孩子,懂得特别多。
我们那时候才初一,读初一的小孩刚知道胖不好看,要减肥。但这个女孩知道减肥的原理,她当时就跟我们小伙伴说:「你们不要吃碳水化合物,这些东西是能量的第一来源。当你缺乏能量的时候,你首先会使用这些碳水化合物,所以如果要是这个东西吃太多,就会变成脂肪,就会储存在你的身体里面,让你胖。」
我当时听到,都惊为天人。我那时候只知道减肥,根本都不知道这些道理,因为那时候,也没有上什么生物课。
这个女孩就知道,她说:「你只要不给身体供给太多的碳水化合物,身体需要能量的时候就会去消耗脂肪,这样的话,你就会瘦。」
然后她又告诉我们:「你不能太饿,因为你太饿的话,身体就会觉得你缺乏食物,你在经历饥荒,它就会保护脂肪减缓消耗的速度,让你能够在饥荒的时候活下去,所以你不能在饿。」
她说话有条、有理、有根据,所有人都相信她,她就越来越自信。
但是这些自信哪里来的呢?都是在书里看的,所以书会让人自信。
最后,读书会让人变聪明。听起来像套话,但一点都不是,读书真的可以让人变聪明。
当你读了很多书,已经积累了很多背景知识之后,你会发现你的理解能力在不断的上升。
读过很多书的高晓松,和一个常年不读书的人读同样一本书,请问谁理解得更快、更深刻、更准确?
肯定是高晓松,所以高晓松看上去会比较聪明,那是因为读书这个过程,其实是不断把书里的信息输入到自己的脑子当中,而且在读的时候,也要不断脑补。
一本书不可能把理论、知识点所有背景相关的知识,全给你罗列上,那样的话,这本书就写不完了,所以它会省略很多东西。
那么拥有丰富背景知识的人,就会脑补出来,理解的就很快、很对。
而且有可能两个人同样读了一本书,一个人把这本书读得很厚,他通过这本书脑补了很多背景知识,得到了很多的新知,另外一个人读起来就很表面、很薄
使用App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App中查看
??App内查看|前几日,我看到大家在微博上讨论一个问题,即人为什么要阅读,一些老师发表了很棒的观点,我得到了不少启发。我也喜欢阅读,在我看来,阅读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让人意识到,自己正处于哪些因果背景之中,进而得到大尺度根本性的指向。
丹尼特老师曾经讲过一个例子,说从前监狱里有个性格古怪的狱卒,他热衷于捉弄自己的犯人,每当夜深人静犯人们都睡着之际,狱卒就会悄悄把牢房的铁门打开,给犯人们逃跑的机会,等犯人们睡醒之前,狱卒再把牢门关上,以此来制造一种“你们本可以自由,但却因为愚蠢地睡着了所以依然被困在这”的遗憾。
事实上,丹尼特老师表示,这些犯人并不需要懊悔什么,因为当他们睡着的时候,这些人对牢门被打开了这个事实一无所知,所以他们并没有被置于那种可以获得自由的因果背景之中,对于他们的感知来说,“因”是不存在的,自然也不需要为错误的“果”而悔恨。
反过来讲,一个人如果想要做出明智的选择,就要让自己置于清晰的因果背景之中,明确地了解自己的行为会在当下指向怎样的结果。
但事实上,一个人在很多种情况下会被排除在因果背景之外进而犯蠢,他可能因为睡着或晕倒而无法感知外界,他可能因为被人蒙蔽和误导而失去判断依据,还有一种很常见的情况,那就是他不阅读,难以理解抽象的概念,更无法以抽象概念为基础进行推理,对于这些人来说,因果背景同样消失了。
亚历山大·罗曼诺维奇·卢里亚(AlexanderRomanovichLuria)是俄国著名学者,1931年,他在考察过程中接触到了一些说乌兹别克语但并不使用文字的农民,于是就有了以下对话。
学者:“在遥远而下雪的北方,所有的熊都是白色的,新地岛位于遥远的北方并总是下雪,所以那里的熊是什么颜色?”
乌兹别克农民:“有各种不同颜色的熊。”
学者又把刚才的信息重复了一边,并再次询问了同样的问题:“所以那里的熊是什么颜色?”
乌兹别克农民:“我不知道,我见过黑色的熊,可我没见过其他颜色的,每个地方都有当地的动物,如果那的熊是白的,那就是白的,如果是黄的,那就是黄的。”
学者:“那新地岛的熊是什么颜色?”
乌兹别克农民:“我们只聊我们见过的东西,不聊没见过的。”
事实上,乌兹别克农民的这句话直白地说出了其本人的思维习惯,那就是他们只聊见过的,不聊没见过的,他们不习惯依赖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概念(比如在渺远北方的新地岛)进行推理,这种思维习惯是单纯地使用口语而不进行阅读导致的,因为口语的本质是空气震动,无法长时间地停留,这种短促而易逝的特点使得口语更适合描述那些五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具体事物,如牛、房子、石头、车轮等等,而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局限的文字则更适合于承载那些宏大、渺远、形而上的概念,比如法律、民族、阶级、国家、革命、意识形态等等。
你可以指着一头牛说:“嘿,看呐,这就是牛。”但你要指着什么东西才能说“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呢?或者指着什么东西说“这就是冷战”?你无法指着生活中任何一个具体的东西说,你只能列举很多事实,并从这些事实中总结出规律和共性,这样才能让你表达的概念清晰起来,而你列举的那些事实,有些是古代发生的,有些是其他地区甚至其他国家发生的,完全在人的感官范围之外,口语并不是描述这些的好选择,文字才是。
所以,当一个人阅读的时候,那些宏大的、抽象的、无法被我们用五官感知到的概念才逐渐在头脑中清晰起来,大到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一国两制,小到集体评优、社区精神、节日促销、春节档期,这些概念一直无形地弥漫在我们身边,影响甚至支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如果我们不阅读,对这些仿佛背景音乐似的抽象概念就会认识不足,甚至完全意识不到其存在,自然也就无法将自己置于因果背景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再想做出明智的选择,可能性就非常低了。
在中国革命的早期阶段,宣传人员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由于当时没有普及教育,农民中的文盲率非常高,十个人里九个不能读报,而文盲的一个典型特点就在于只会着眼于眼前的实际利益,按照直接经验办事。
但实际情况往往是很复杂的,长远的目标与短期的利益在方向上可能并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如果在密林中没有远方的参照,而仅仅是一味地选择好走的路,其结果只能是在幽暗中久久徘徊。
阅读让人理解宏大而抽象的概念,进而将人置于清晰的因果背景之中,而这种因果又会给人以根本性的指向,让我们得以摆脱短视和小利的干扰,在更大尺度上做出明智的选择,这便是阅读的价值。
“天快黑了,走这条路吧,这路宽,树稀,藤蔓也少。”
“不,我之前在山顶观察过了,朝着那颗星辰指示的方向才能走出森林。”
“哪有星辰?我咋没看见。”
“你不阅读,当然看不见。”
■《解忧杂货店》雄治老爷爷的话:这么多年咨询信看下来,让我逐渐明白一件事。很多时候,咨询的人心里已经有了答案,来咨询只是想确认自己的决定是对的。
同样,你能来咨询这个问题,我相信你也绝对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他还有一句:如果自己不想积极认真地生活,不管得到什么样的回答都没有用。
同样,如果你都不喜欢读书,就是在看再多回答都没用,忘与不忘又有什么区别呢?
推荐阅读
- 为啥女票特别爱玩手机?
- 为啥我接触手机后成绩就一落千丈(本人初二)?
- 为啥很多外地人在北京的地界混,却又歧视我北京人,这是啥心态
- 为啥人运气好的时候总是一直好
- 我报名了北京恩合教育 为啥签合同时候就是北京鹰视嘉言了?
- 年初总听说外贸是今年最难的行业,为啥现在反而总看到出口爆发的新闻
- 为啥越深入的学习法律,越觉得法律的漏洞越多
- 为啥部分学生宁愿花时间研究复杂的王者荣耀游戏机制,也不愿花时间学习正课
- 为啥要感谢老师老师这个职业是特殊的么
- 咋样反驳「女生为啥要学习要学历」这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