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极力推崇读书的人为啥不把上知乎的时间都用来读书

是时候上这张图了:学习金字塔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学习金字塔
【上极力推崇读书的人为啥不把上的时间都用来读书】



  美国学术界在1946年一项研究显示了不同学习方式的效益,准确的说,是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上图是当时美国教育学家埃德加·戴尔(EngarDale)研究出的“学习金字塔”(TheConeofLearning)。“学习金字塔”表明,阅读和听讲是最不效率的学习方式,实干(教授、实践、讨论)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而且这两种学习方式之间知识的留存率差距极大。  这和目前我们所接触的主流学习方式是很不同的,并非只有读书,听讲才是“学习”,其实这恰恰是信息留存率最低的(它的优点是信息获取的速度和数量)。我们的教育体系也主要通过阅读和听讲进行教学,而缺少讨论实践。  本人大学时期常去图书馆看书,但书看得越多,和人分享交流的欲望就越强,闷头看完几本好书后,总有种不吐不快的感觉,闷头读太多书会不消化的,像吃饱撑着了。  所以书一定要读,而且要用大块时间来读。读书是一个吸精华去糟粕的过程,而讨论、实践、教授是巩固这些精华的方法,也即是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的途径。就是对看书很好的补充之一,这里能学习,讨论,是运用知识教授他人、解答问题的很好的平台,而在这个过程中最受益的恰恰是你自己。另外,看书的目的除了提高修养见识,不就是解决各种问题吗?  我想,更立体的学习方式相对单纯的看书长远收益显然是更大的。|许多网友认为上是来学习的,而事实上,大部分人上其实是来玩的。玩,的确能带来眼界的开阔,知识的丰富等很多学习上的好处,但是,这仍改变不了他是玩的本质,最多可以算是一种比较良性的玩。玩的目的,就是为了爽。举个例子,我之前在上答了一些语言学方面的题,也看过一些语言学方面的答案。这些答案都不错,也有水平很高的牛人网友。有的网友会问一些语言学的常识问题。首先,这些简单常识题中的一部分,稍查下资料就能完全解决,没必要在这里提问和等答案。其次,剩下的不能稍微查资料解决的问题,很可能高票答案是一些非专业网友的猜测,这样就很容易误导人。而那些牛人给出的正确答案,说实话,有的网友要看懂很费力,即便能看懂,看懂的也仅仅是这一个单独的问题,对网友语言学知识水平的提高,很难说有多大帮助。上的问题都是一个一个的点。我觉得,与其学到一个一个的点,不如好好看看书学条线或者学个面。如果要你在关电脑之后自己把点整合成面,这个时间精力消耗实在太大了,而且,你真的会花时间精力把这些点整合成面吗?如果真的是为了学习,需要花这么多时间精力吗?比如,花几天时间看一本《语言学纲要》,一本就行,基本上里90%的语言学问题就不用问了。再比如,目前第二高票里的学习金字塔,是教育学里很基础的知识。我们要在上碰到这个知识,需要运气,我们要在大量的冗余信息里遇到它(冗余信息不仅仅是部分低票答案,还有大量的高票答案和大量问题),但是如果我们读两本教育学的书,这个知识点几乎一定会很快碰到。当然,也有自己的价值,也有好的用法,下面是我想到的几种用法:1、如果真的想要用提高自己,最好在在自己本身也在比较系统地学习某项学科的基础上,边学边问。但是,上有很多大学生,问老师比问靠谱多了。2、可以提供观点。我们可以从中知道别人对某个问题是怎么想的。这不能算是学习,但同样大有裨益,我们至少可以不那么狭隘。比如,很多生活类的话题。3、回答问题可以锻炼思维和文笔,这个亲身试验过,真的有效。我有一阵每天都在上写差不大多2000字,不敢说文笔变好了,但的确写东西感觉更流畅了。4、带给我的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我变得更加热爱生活。一些休闲类、生活类、爱好的问题,的确看长了不少见识,而且看到部分网友对自己的爱好、生活品质的执着,也让我变得更加注重自己的生活品质。很多时候,我们花很少的钱,就能买到大幅提高自己生活水平的好东西,就能培养一个很有趣的爱好。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相信,大部分网友真的是读书太少想得太多。我玩的时间不长,从上一个寒假到现在,感觉自己提高很大。但是,现在逐渐感受到了“边际效应递减”。在我刚上的时候,我常常看到的都是那些发酵了好几年,堪称经典的问答,到了现在,那些问答都看得差不多了,再看到好问答的概率就少多了。对了,最后我也补充一个小知识吧,告诉大家为什么玩会让人觉得爽。在心理学中,正强化(positivereinforcement)的定义是,任何导致我们以后进行该行为的可能性增加的结果。就是奖励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赞同”感谢““关注”就是正强化。强大的“正强化”,就是很多人玩的原因,也就是很多人明知道读书的长远效益更大,但是仍然花大量时间在玩的原因。当然,不排除个别网友真的是“吃饱了撑的”。所以,少年,如果你的目的是提高学问,而且你不属于“吃饱了撑的”的那类人,我建议你还是下回去看书吧。即便你要上,也最好问自己:1你为什么上?2上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吗?3你该怎么用?4你自己的时间该怎么分配?少年,如果你的目的是玩,你就该考虑考虑,是更好玩呢,还是别的东西更好玩呢?我想,可能网游、打球之类的比更好玩?从玩的角度看,的优势仅在于,极其微量的学问的提高。对了,说说我自己。我刚来的时候真的是为了学知识来的,也在这里学了很多,看了也回答了大量的问题。现在主要变成玩了,要玩的话,也仅仅是偶尔来看一看,不沉迷。因为我开始正视自己用的目的,我更加明确,我有更好的方式用于学习,也有更好的方式用于玩。刚玩会好一些,很精彩,但玩了几个月之后,无论你的目的是学习还是玩,能提供给你的都相当有限,效率相当之低。个人比较建议的玩法是:前期可以集中把经典的答案的经典的网友看个差不多,后期以休闲为主,少上,节约时间,可以偶尔提问和偶尔休闲,如果想了解某个领域,必须要结合系统的学习,可以专门关注一些特定的话题、领域、网友,短时间内迅速看大量的,看过以后就少上。上的经典问答是有限的,而优秀问答出现的频率也是有限的。而知识的海洋是无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位好友们,这是我的微信订阅号,以后我会发自己的文章上去,欢迎大家关注,欢迎大家广而告之!可以扫描二维码或者微信搜索@姜元昊。http://weixin.qq.com/r/z0wqMgTEOllFrUBR9xnd(二维码自动识别)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萧伯纳————————分割线—————————有答主认为其实是一个用来娱乐而不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我持保留意见。的初衷是想成为有别于其他站点如百度知道的高知论坛,但如果想推广则必须保证其娱乐性,否则就会成为"冷门但实用的APP",显然这是开发者不愿意看到的。我们很多时候是为了放松点开了它,但当我们打下这段话的时候,不就已经和不同观点进行了思想交流吗?我们打开并不是只为了娱乐,而是娱乐性让我们愿意一天多次打开它,这就是它成功的地方。面对面交流必然好过隔着屏幕交流,但弊端在于很难做到让我们方便地和千里之外且观点不同的人探讨,万事难两全。娱乐是的外衣,思想是的本质,娱乐性决定的广度,思想交流决定的高度。
■读书需要安静,读书人却需要交流《学记》中有这样一句千古名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说,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古今中外许多善于读书治学并且成大器者,大多十分重视结交学友,并在讨论与交流中获益匪浅,道理就在于此。在知识潮汐磅礴蜂拥的今天,却愈发彰显出了来自两千年前《礼记》这句话的现实性。倘若固守着“独学而无友”的步调,就会掉队在“孤陋而寡闻”的僻涩里。英国戏剧大师萧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可见,相互交流,既是才能和学识的互补,又是智慧和创造力的递增。学习刻苦认真并富有创造精神的人的相互交流和砥砺,无疑可以激发学习者浓厚的钻研兴趣,可以诱发出新的创造力,因此,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早在两千多年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就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学习过程中,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但同学间互教互学,相互讨论和交流,就能取长补短。而在当今的网络时代,人人都着迷手机社交中的“朋友圈”:刷一刷,海量内容映入眼帘,四海内外尽收眼底。其实,这就是我们在信息爆炸的年代里,不再仅仅依靠一己之力去获取信息、而是凭借众人沟通来扩展学识的一种方式。宏观来看,文化的发展、文明的前进,也是这样。每一种文明,都如同是人类文明版图上一个独立的学生,倘若行辟而坚、固执封闭,这种文明的发展就会越来越艰涩、这种文明的存在越来越脆弱。这就同理于生物物种的生存规律,太过纯粹而无交杂,就会走向纤弱、病态甚至灭亡。
所以,交融性,就意味着生命力。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读书是学习,交流也是学习。读书的目的是学以致用。交流的目的是学以自审。
■学而不装则罔,装而不学则殆
■我极力推崇读书。每天可以自由支配读书的时间就是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估计半个小时左右,这样的时间(带着Kindle或手机),让我读完了《资治通鉴》、《德川家康》等等看起来都很厚的很多套书,让我有时间吸收历史、经济、IT等等方面的知识,当然我把这通通都定位成一种娱乐,不会感觉太像沉重的学习。其他自由支配时间常上,刚把在上写的和IT、创业、用户体验有关的文字都整理到博客上,发现数量不少。而且,每天都从上吸收到更多的东西(赚了^_^),还会把在上看到的有用的知识分享给公司的伙伴,现在是我在读书之外最大的知识来源。读书和,也是本好书啊,而且读不完。还有,在上遇到了很多认真且有智慧的朋友,和他们的交流讨论,是一件同样快乐的事。关于时间,这都是在我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的情况下。如果你想花时间,你就有时间。■是时候了,针对@曹洋的答案,再次贴出这篇(转)周舜钦:学习金字塔的误解,同时谈谈我对此的看法。「学习金字塔」的误解(作者:周舜钦)原文转自Facebook。美国学者艾德格?戴尔(EdgarDale)提出了「学习金字塔」(ConeofLearning)的理论:在初次学习两个星期后,透过阅读学习能够记住内容的10%;透过听讲学习能够记住内容的20%;透过图片学习能够记住内容的30%;透过影像、展览、示范、现场观摩来学习能够记住50%;参与讨论、提问、发言来学习能够记住70%;做报告、教学、模拟体验、实际操作能够记住90%。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NationalTrainingLaboratories)做过类似的研究,结论跟戴尔差不多。由此可知,阅读是最没用的学习方式,而模拟、体验与实作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吗?学习金字塔1


学习金字塔2


上述这张图和简短说明在网路上广为流传,但事实上戴尔的理论是ConeofExperience,主要是研究不同的「体验」或「经验」方式,例如透过视觉、听觉、或操演所得到的不同的效果,而非针对「学习效能」做研究,更没有提出明确的学习效能数据,数据的部分乃是被其他人加油添醋上去的。至于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的研究,因为没有人能证明看到过这份研究报告,网上也无法搜到相关研究论文,因此该研究很有可能是误传。研究「体验效果」或研究「学习效能」有很大的差别吗?当然有!以网路上流传的内容来说,该理论号称是「学习」金字塔,却用「两周后还记得多少」来测量,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曾几何时,学习已经被简化成只重视记忆而已?就算你去随便问一个路人,他也会跟妳说「学习不等于死背」,若真的要比两周内的记忆,那「填鸭式教学」应该是当今最棒的学习方法。由此观之,网路流传版学习金字塔的第一个问题在于:「将学习窄化为记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BenjaminBloom)将教育(学习)目标分为认知、情意、技能三类。在认知领域中,由低到高又可细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六个层次。知识:就是记忆、认识,能回忆重要名词、事实、方法、规准、原理原则等;理解:是要能对重要名词、概念之意义有所掌握,能转译、解释;应用:是要能将所学到的知识概念、方法、步骤、原则通则等等应用到不同的情境中;分析:是要将知识的某些讯息,所包含的成分、元素、关系、组织原理等等分解出来,重新加以组合,并厘清之间的关系;综合:是能将知识讯息的某些要素重新安排或合并为有组织的整体,或呈现其间的关系;评价:是要依照某规准对知识讯息做评价或比较。用记忆来测量学习效果,只能测量到学习目标中三大类的其中一类里面,六个小类的其中一类,而且是最低层次的那一个。真正的学习比单纯的记忆复杂且有深度得多了。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练》中提到:「学习」在目前的用法已经失去它的核心意义。在日常用语上,学习已经变成吸收知识,或者是获得资讯,然而这和真正的学习还有一大段距离。真正的学习,涉及「人之所以为人」此一意义的核心。透过学习,我们重新缔造自我。透过学习,我们能够做到从未能做到的事情,重新认知这个世界及我们跟它的关系,以及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事实上你我心底都深深渴望这种真正的学习。网路流传版学习金字塔的第二个问题在于:「未考虑学习的广度与深度」。首先是「广度」的问题。不可否认地,实际操作的学习效果绝对比纯粹阅读来得好,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事情,甚至不需要心理学家特别做实验来证明。问题在于人的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事事都透过实际操作来学习,而且我们也不一定禁得起从失败经验中学习的代价。经验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严厉的老师,他总要你先付出惨痛的代价才愿意教你一些事。人们可以透过三种途径来学习:一是透过「经验」来学习,二是透过「观察」来学习,三是透过「抽象符号」(eg.阅读)来学习。透过经验学到的东西印象最深刻,最不容易忘记,但也最没效率、付出的成本、代价最大;人生仅仅数十寒暑,能亲身经历的事能有多少、能亏的钱又有多少。透过阅读学习不像实际操作那么深刻,但也最有效率,一本书两三百块就能读到一位大师一生的经验与智慧,是何等划算的事。至于观察学习的效果与效率则介于两者之间。再来是「深度」问题。你可能以为透过经验(体验)学习的感受如此深刻,必定是最有深度的学习方式吧,那你可能要失望了。最常引用网路流传版「学习金字塔」的,就是从事体验学习(eg.高低空探索教育、心理团康、各式桌游)的从业人员,例如《富爸爸,穷爸爸》作者罗伯特?清崎便是致力于推广体验学习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不断强调透过其研发的「现金流」桌游是学习投资理财的最佳途径;罗伯特?清崎和唐纳?川普合写的《川普清崎让你赚大钱》一书中便引用了学习金字塔的理论。体验学习和透过实作来学习的问题一样:成本昂贵(包括时间与金钱)。你不可能每天都参加体验教育活动,但却可以天天阅读;体验教育通常要花掉一个下午的时间、或甚至两天一夜才能完整体验一次,而获得的仅仅是一些简单的概念,例如现金流很重要、信任很重要、同理心很重要、团队很重要…等。这简单的观念其实我们早就知道,重点是能不能产生改变,而体验教育或者听演讲等短期、昂贵的学习方式,能让你一时顿悟,却无法产生改变。国内作家王溢嘉在《活用禅》中主张:「人生的多采多姿是无法『毕其功于一役』的,光靠一次『顿悟』就想『上天堂』未免太过奢望,在漫长的生命旅程中,一个人可能需要好几次的『大悟』和『小悟』,而在『悟』和『悟』间,还需要日积月累、身体力行的『渐修』功夫。」在教育与心理学上,行为的改变或创造力的产生,都不是听一次演讲或灵光一闪就能达到的,而是经过长期持续的学习,累积扎实的基础知识,并在正确触媒(动机)下所产生的。身为终身学习(成人与继续教育)的推广者与实务工作者,我非常认同从实务经验中学习,以及透过阅读、加入学习型社群的学习效果,但对于坊间体验教育的学习效果则非常质疑。针对同样的一份简单学习素材(内容)而言,体验教育的学习效果的确比纯粹阅读来得好,但是长期来看,透过阅读而学习到的素材(内容),在广度与深度上都大大地超过体验教育所能提供的,花同样时间,从阅读与上课能学到的东西绝对比体验教育来得深且广。其实各种学习方法都有其必要性与适用性,依照布鲁姆的三大学习目标来看,在「技能」领域方面,实务操作的效果最好(少数特殊领域,如飞行员养成,则需以模拟方式学习);在「认知」与「情意」领域方面,则以阅读与社群学习(身教与境教)效果最佳。另外,若从成人学习者行为是否产生改变来看,则实务经验搭配阅读与社群学习的效果最好,体验教育、演讲或短期昂贵课程则几乎没有效果,尤其是严重市场化的体验教育活动通常沦为商人获利的把戏,娱乐成分大于学习成分。网路流传版学习金字塔的第三个问题在于:「未考虑最重要的学习动机」。若要说我们真的能从网路流传版学习金字塔中学到什么,那就是有关主动学习与被动学的的观念了。「主动学习」是指学习者主动积极地去获取学习素材,例如参与讨论;而「被动学习」则是指学习者被动地接受资讯与知识的灌输,例如看电视。当然,主动学习的效果优于被动学习也是无庸置疑的。问题在于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的区别并没有限制特定的学习方式,例如学生操作实验并不一定就是主动学习,而听老师讲述也不一定是被动学习。如果心不在焉、只是照著书上的步骤或老师的指示进行实务操作,那么依然是被动学习,相对地,如果听讲时专心投入、在心中不断与讲者对话、思考批判听到的内容,那绝对是如假包换的主动学习。网路流传版学习金字塔武断地将阅读、听讲、看图片、看电影、看展览、看示范…等,视为被动学习,而将实际操作、模拟操作、参与讨论、简报、教学…等视为主动学习,实在是连基本的逻辑都讲不通。更重要且真正区分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的,在于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一旦考虑学习动机,网路流传版的学习金字塔将全面瓦解、毫无价值可言。根据成人学习理论,学习者之所以参与学习或不参与学习的原因,就在于学习动机与学习阻碍两股力量的抗衡。如果撇开各种学习阻碍,学习动机愈高的学习者参与学习的时间愈多,他们会从任何管道取得学习机会,包括参加正规教育(如学校教育)、非正规教育(如教育机构、企业教育训练)、非正式与自发性学习(如阅读、从经验中学习),以及加入学习型组织(社群)。所以真正重视学习的人,他们热爱阅读、听讲与上课,并且把握机会参与讨论、观摩与传述分享,在生活休闲与工作上更是刻意地从实务经验中反思学习,换句话说,学习金字塔上所有的学习活动他们都乐于参与且主动学习。不重视学习的人通常只会参与极少数的学习活动,或从来不学习。到头来哪种学习效果最好根本不重要,而是有没有学习动机,是否采取学习行动才是最重要的。套句邓小平的名言:不管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只要肯学习就是好学习;最糟的学习就是「不学习」。--PS.网路流传的「学习金字塔」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它以「学习」为名,内容却与真正的学习相距甚远。若将网路流传的内容改为「教学金字塔」或「记忆金字塔」,我觉得会比较符合其所传达的内容。\u0026gt;\u0026gt;\u0026gt;\u0026gt;\u0026gt;我来虚晃一枪:有个朋友,他看起来很爱学习,买很多书,参加很多场活动:阅读邻居、上人文课、名作者的读书会....课上人家也在做笔记呢....然而,在我眼中,我认为他并不重视学习,他只是重视学习的形式。在他看来,听名师名作者组织的活动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所以他奔赴这些活动乐此不疲,成天都在赶场。然而,让他提交一篇读书报告,那可是难上加难。所以,他会在群里不断展示他买了多少书,他参加了多少活动,但若老师不给予引导,他就不会自己去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在没什么压力的阅读活动中,来的都是陌生人,此刻他敢发言,反正怎么说都没人去批评和反驳。但在小班上课时,都是熟悉的同学,有分量的答案总会出笼,此刻他就尽量往后缩,对参与讨论相当不积极。他也很喜欢不分场合时间地问问题,看起来真好学啊,但仔细一听,你会发现好些问题都是没过大脑的,好些问题非常简单,稍加搜索便能得到答案。每每看到他如此耗费时间金钱而长进很少,我都难免扼腕。然而,我知道我的影响力有限,所以我选择沉默。他认为他得出国到了国外一流企业中熏陶才能学到先进外企的工作经验,我问他为何不可以通过读书和在国内参加一些企业间的交流学到。他默然,我知道他不认同我的观点。这种给自己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形式增加了诸多限制的做法,其实就是一种为自己的不学习找借口的习惯。而朋友的这种做法很容易蒙蔽自己也蒙蔽住他人,因为看上去,他实在是很爱学习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