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贝卡的育儿经|“常挨打”和“从未挨打”的孩子,长大后差距大,尤其在这3方面


瑞贝卡的育儿经|“常挨打”和“从未挨打”的孩子,长大后差距大,尤其在这3方面
文章图片

瑞贝卡的育儿经|“常挨打”和“从未挨打”的孩子,长大后差距大,尤其在这3方面
文章图片

瑞贝卡的育儿经|“常挨打”和“从未挨打”的孩子,长大后差距大,尤其在这3方面
文章图片

瑞贝卡的育儿经|“常挨打”和“从未挨打”的孩子,长大后差距大,尤其在这3方面

所谓成长一定是要经历各种错误、失败、挫折的 , 尤其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 , 在家长的教育下才会知道 , 原来做人要有规矩、不能随心所欲 。
不过 , 每个家长的耐心和脾气不同 , 有些家长会选择简单粗暴的“棍棒教育”管教孩子 , 短期来看的确是立竿见影 , 但从长期看却会给孩子的性格养成带来很大的问题 。
著名的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老师就说过:“常挨打”和“从未挨打”的孩子 , 长大后性格差距很大!
一、脾气暴躁还是温和李玫瑾教授曾说过:一个脾气暴躁、容易激动的人 , 其早年的抚养一定是亏欠的;一个平和大度的人 , 其早年的抚养一定是到位的 。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 , 家长在孩子面前做什么 , 孩子就会长成什么样!
【瑞贝卡的育儿经|“常挨打”和“从未挨打”的孩子,长大后差距大,尤其在这3方面】
“常挨打”的孩子 , 看到父母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打、骂 , 自己遇到问题时 , 也会下意识地用暴躁的情绪和暴力的方式去应对 , 成长为一个脾气暴躁的人!
而“从未挨打”的孩子 , 从小看到的是父母的平和、包容 , 以此为模板 , 也会成长为一个温和大度的人 。
二、安全感是否缺失李玫瑾教授说过:人在生命早期是很无助的 , 认人是最早的情感依恋 , 父母才能给孩子安全感 。
孩子在童年时 , 自己的能力有限 , 基本的生活都要依靠父母 , 父母就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 。
“常挨打”的孩子 , 对打他的家长会有畏惧心理 , 亲子间的关系不好 , 从小缺少亲密关系带来的安全感 。
“从未挨打”的孩子 , 亲子关系会比较好 , 不太会出现缺少安全感的情况 。
三、自信还是自卑“棍棒教育”除了对孩子有身体上的伤害之外 , 还在向孩子传递一种批评、不认可的信号 , 对孩子随意打骂更是在打击孩子的自尊心 。
李玫瑾教授曾在一个讲座中说过:

我们应该学会一种大度的教育 , 有时候孩子学习上失败了 , 已经特别沮丧了 , 我们就不应该再打击他的自尊 , 应该要勇于找到孩子其他的闪光点 , 去肯定他 , 鼓励他 。

“常挨打”的孩子 , 经常接受负面的评价、自尊心被不断打击 , 孩子很容易陷入自卑的情绪中 , 觉得自己很“没用” 。
“从未挨打”的孩子 , 接受的负面评价可能较少 , 或者接受的多是正面的评价、积极的鼓励 , 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得到保护 , 将来也会成长为一个阳光自信的孩子 。
家长应该如何克制打孩子的冲动呢?首先 , 家长要想清楚 , 孩子也是一个普通的人而已 ,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 家长再怎么生气都要尽可能地给孩子更多的耐心和包容 , 打孩子也可以 , 但不能常打 , 更不能随意打骂 。
其次 , 家长也需要了解孩子的心理 , 比如为什么孩子喜欢踩水坑?怎么做能更好地帮孩子改正坏习惯等 , 用对了教育方法 , 减少孩子犯错的频率 , 家长也就不用纠结是否要进行“棍棒教育”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