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类|从百姓厨房到餐厅后厨,酱油的品类、渠道和品牌升级战开打了

_原题为 从百姓厨房到餐厅后厨 , 酱油的品类、渠道和品牌升级战开打了
原创 陈啸 筷玩思维
温馨提示:本文约4280字 , 烧脑时间13分钟 , 筷玩思维采访人员陈啸发于北京 。
对于中国人来说 , 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开门七件事儿都关乎一个“吃”字 。 民以食为天可是实打实的 , 这些与饮食相关的每一样都能构成一个百亿、千亿级的产业 。
其中 , 酱醋两样是除了必备的食盐之外对中国人最重要的两种调味品 。 特别是酱油 , 在中国的重要性可以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来看 。
在微观层面 , 中华饮食一直以来都追求五味调和 , 调味料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 无论南北、无论家庭厨房还是餐厅后厨 , 酱油都是给菜肴增色提鲜的重要调味品 , 能给菜肴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 , 也是主妇和厨师的绝妙武器 , 从古至今重要性都不减 。
再看宏观层面 ,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 从2010年来调味品行业的利润呈阶梯式上涨 , 在巨大的调味品市场中 , 酱油的占比达到了43% , “老大”地位多年来也是越坐越稳 。
无论是食品业还是餐饮业 , 对于酱油的需求从微观上很深入人心 , 从宏观上覆盖范围很广泛 , 可以说 , 作为“调味品之王” , 酱油支撑了整个中餐的味道体系 。 在当下 , 酱油正在走向升级之路 , 从很早以前的单一口味酱油到现在的生抽、老抽、高鲜酱油……品种越来越丰富 , 功能性越来越强 。
不过 , 相比于同样的酱油大国“日本” , 中国的酱油无论在细分品类、品牌、渠道上都还有很大上升空间 。
在筷玩思维(www.kwthink.cn)看来 , 家庭的酱油升级是第一步 , 家庭对酱油的更高要求也促使餐饮业重视、逐步开始对以酱油为首的调味品进行升级 。
一场餐饮微革命正在悄然进行 , 无论是调味品企业还是餐饮企业 , 当下已经有先觉者收获红利 。

品类|从百姓厨房到餐厅后厨,酱油的品类、渠道和品牌升级战开打了
文章图片
?品类升级
同在“大中餐”范畴的日本 , 酱油已经被做成了调料界的威士忌、成为了餐饮的灵魂 。 而这并非一日所成 , 日本的酱油升级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化 。 第一次是在90年代末 , 从脱脂大豆到以价格更高的全大豆为原料的“丸大豆酱油”;第二次是在20世纪初 , 有机酱油开始推广开来;第三次是2011年后鲜榨酱油和酿造酱油的普及 。
在近几年 , 日本还流行起粉末式酱油 , 避免食物被淋湿以此来保持菜品的爽脆口感 。
筷玩思维梳理后发现 , 一个总线条始终贯穿其中:酱油越来越鲜、越来越健康营养、越来越方便 。 酱油地位之高 , 不仅仅在家庭日常饮食当中 , 更是在大小饭店制作的各式料理中 。 刺身、寿司等日料搭配蘸酱油自不必说 , “一滴入魂”的高级酱油做成的“酱油料理” , 更是日本的顶级厨师才会给老饕们做的隐藏菜品 。
相比之下 , 我国的酱油产业也在经历一轮类似的升级之路 。
从普通酱油到后来的生抽再到鲜味酱油、高鲜酱油、有机酱油等等 , 酱油同样经历了从咸到鲜的改变 , 口感更加美味 , 品类也在不断丰富 。
从餐饮业来看 , 酱油的使用场景在不断细分 , 不同的菜系、料理用到的酱油也各不一样 , 根据使用场景的不同细分出了豉油、海鲜酱油、凉拌酱油、红烧酱油、火锅酱油、拌面酱油等等 。 单说对酱油的顶级追求 , 传统美食中也有“猪油捞饭”这样需要搭配绝佳酱油才能成型的餐品 。
酱油的消费粘性极高、需求量大且不断升级、功能化细分明显 , 这些都是在迎合消费需求、引领消费趋势 , 餐饮业自然也要受到影响 。 家庭外出就餐频次增加 , 让消费者越来越看重餐厅主辅食材的品质 , 调味料也不例外 。 不同口味、鲜度和功能的酱油在后厨愈加丰富 , 这是酱油在餐饮业进行悄然升级的一部分 , 而更重要的一部分则是定制酱油的使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