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网|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纳建忠:《高原上的蒙古人》


_本文原题: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纳建忠:《高原上的蒙古人》
一次偶然的机会 , 在云南省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认识了生活在高原上的蒙古人 。
公元1253年 , 其祖上随忽必烈平定云南大理国后 , 因需镇守曲陀关而落籍云南通海县 。 在760多年的时光流转中 , 兴蒙乡的蒙古人在与以前截然不同的南方民族文化体系中生存下来 , 既保留着祖先的传统 , 同时也兼容并包 , 不断吸纳着云南当地兄弟民族的文化精华 。
【中国摄影网|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纳建忠:《高原上的蒙古人》】他们经历了从牧民到渔民再到农民的转变 , 制作出了区别于传统蒙古族服饰的“三叠水”服饰 。 一叠水、二叠水、三叠水 , 统称“三叠水” , 代表了人生成长的三个阶段 。
不仅是服装 , 他们还有了自己独有的语言——喀卓语 。 这种语言是由部分北方蒙古语、兴蒙地方语、土著语和汉语合为一体的独特语言 , 是一种世界上唯有云南省通海县兴蒙乡蒙古族同胞之间通用的语言 。

中国摄影网|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纳建忠:《高原上的蒙古人》
本文插图
▲从建水往省城昆明驾车到通海方向 , 有这么一条公路 , 划分了两个村 。 左边是信仰伊斯兰教的下回村 , 右边是兴蒙蒙古族乡 , 也是云南省境内蒙古族的唯一聚居地 。

中国摄影网|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纳建忠:《高原上的蒙古人》
本文插图
▲在乡政府门前 , 有一块蒙古族人入滇750年的飞马纪念碑 。

中国摄影网|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纳建忠:《高原上的蒙古人》
本文插图
▲由于时代的变迁 , 走遍兴蒙乡 , 最具代表性的蒙古族建筑唯有学校的这几个水泥蒙古包 。
兴蒙乡的建筑特点大体上沿续了中国西南清朝时期传统古建筑格调 , 以“一颗印”土木结构青瓦房为主 , 用内敛的方式融入了蒙古特色 , 比如门头木雕、柱脚石雕、墙体绘画等 。
兴蒙乡蒙古族还衍变出了属于自己的传统节日 , 如“忆祖节” 。 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 , 男女老少都要会聚到“三圣宫”祭祖 , 由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仪式 , 追述蒙古族落籍通海的历史 , 这种怀念祖先的方式代代传承 。
七百多年来 , 虽然有很多文化习俗的变迁 , 但这些生活在高原上的蒙古人 , 一直没有被改变的是他们那诚实待人、热情好客、个性豪放的民族特性 。

中国摄影网|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纳建忠:《高原上的蒙古人》
本文插图
▲透过中式房屋的天空 , 看到外边的现代房屋 。

中国摄影网|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纳建忠:《高原上的蒙古人》
本文插图
▲一村民家大门前 。

中国摄影网|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纳建忠:《高原上的蒙古人》
本文插图
▲一农户家的小院落 , 三光一照壁 。

中国摄影网|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纳建忠:《高原上的蒙古人》
本文插图
▲蒙古族农户家中 , 兄妹边看电视边吃饭 。 适龄儿童平等享有国家统一的九年义务教育机会 。

中国摄影网|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纳建忠:《高原上的蒙古人》
本文插图
▲空巢是现代农村的特点 , 一退休老人在家门口烤火晒太阳 。

中国摄影网|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纳建忠:《高原上的蒙古人》
本文插图
▲快过年了 , 在新房门前贴对联的一家子 。

中国摄影网|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纳建忠:《高原上的蒙古人》
本文插图
▲一位守护着年久失修房屋的老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