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书|是一种境界,读懂赵辛楣,又是一种超越,《围城》:理解方鸿渐( 三 )


文章图片
从方鸿渐到赵辛楣 , 是一种由“困”到“破”的人生境界
在《围城》中 , 方鸿渐与赵辛楣是动人的一对知己 , 他们从最初为同一个女人剑拔弩张 , 到后来因为情伤而惺惺相惜 , 实属难得 。 我一直觉得 , 钱钟书在刻画方鸿渐的同时 , 塑造出的赵辛楣不仅是为了架构小说的情节 , 更是为了彰显两种不同的人生形态 。
方、赵二人 , 在本质上都是非常纯粹、良善之人 。 但是在为人处世上 , 方鸿渐的格局和眼界明显不及赵辛楣 。 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 , 方鸿渐始终过于看重自我 , 任自尊心凌驾于一切之上 。
留学归来之初 , 方鸿渐明明在岳家供职 , 却对于处处帮助他 , 把他当做半个儿子来养的周经理夫妇并无感激 , 反而将读书人的自命清高发挥到极致 , 因为周经理一句“三闾大学通知什么时候去报到?”他就以为周家夫妇在赶他走 , 丝毫不顾及知遇之恩 , 一走了之 。
在三闾大学教学期间 , 方鸿渐一直因为校方没有给他教授职位耿耿于怀 , 却不去真正掂量自己的学历和教学质量 , 也不曾试着提高自己的水平 , 改善现状 , 只是一味袒护自己的自尊 , 始终以自己的理想主义去关照现实世界 。
除了格局太过狭隘 , 方鸿渐骨子里的懦弱与不思进取的本质也成为其不幸婚姻的一大元凶 。 方鸿渐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支撑一个家 , 却又厌恶妻子的精明强悍 。 归根到底 , 这其实就是无能造就的自卑 。
在孙柔嘉眼里 , 他就像赵辛楣的一条狗:在上海浪荡没有事 , 跟着赵辛楣到了内地 , 内地事丢了 , 靠赵辛楣提拔到上海 , 上海事又丢了 , 现在再到内地投奔赵辛楣 。
方鸿渐在人生路上辗转多回 , 却都不曾想过要靠自己去打造自己的人生 , 始终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 当命运面临挫折 , 他就本着一副破罐子破摔的心态 , 最后惹得自己压抑 , 亲近之人嫌恶 。
博书|是一种境界,读懂赵辛楣,又是一种超越,《围城》:理解方鸿渐
文章图片
相比之下 , 赵辛楣更为自信、笃定 , 只要认准了一个目标 , 就会不懈追求 , 不给自己留下遗憾 , 正如他的爱情 。 哪怕苏文纨最终的选择不是他 , 他也能做到拿得起也放得下 , 无愧于心 。
在事业上 , 抛开资源优势 , 赵辛楣不同于方鸿渐的横冲直撞 , 他深谙“遇方则方 , 遇圆则圆”的变通之理 。 当方鸿渐对世俗那一套深恶痛绝 , 他却说:“我学了乖 , 当然见风使舵 , 这是我的进步 。 ”
从进入三闾大学“增添生活经验” , 再到辗转至重庆办报 , 赵辛楣对事务越发通达老练 , 事业也一路扶摇直上 , 风生水起 。 这不仅仅是因为家庭的资源优势 , 更是因为他不断走出舒适区的尝试 。 知识让他站在更高的平台 , 而慷慨乐观、冷静果决的坚定性格则让他行事更具魄力 , 也拥有更广阔的人脉 。
方鸿渐与赵辛楣 , 其实体现的就是“困”与“破”的两种人生状态 。 在《围城》中 , 钱钟书并非单纯批判方鸿渐的平庸之恶 , 其实也表达了他对普通人难以克服人性弱点 , 最后被生活磨平棱角的同情 。
《围城》借助方鸿渐 , 以一个悲观的视角洞察了潦倒知识分子的真实困境 , 但又并非是一本悲观之书 。 钱钟书的高明之处就在于 , 他塑造了方鸿渐 , 同样也塑造了赵辛楣 , 让人们在感慨事业、婚姻对人生的必然束缚之外 , 又能看到另一种更为积极、洒脱的处事之道 。
“困”与“破”之间的距离 , 其实不过方鸿渐与赵辛楣之间的思维差异 。
END.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