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看历史|他为何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皇帝亲自任命他为吏部尚书

首先 , 由吏部、九卿、六科等一起进行会商 , 参加人员至少是三品以上大员 。 他们推选出2—3名候选人 , 提供给皇帝选择 。 这就叫“廷推” 。
其次 , 皇帝审阅候选人名单 , 如果对候选人都不满意 , 就批示驳回 , 再进行“廷推” 。 如1623年1月 , “廷推”阁臣 , 第一次推荐了孙慎行、盛以宏 , 明熹宗朱由校全部驳回去 。 如果认可“廷推”提出的某名候选人 , 便圈中任用 。 如1598年 , 吏部尚书蔡国珍被罢免后 , “廷推”了7个候选人 , 明神宗朱翊钧唯独看中了排在最后一名的李戴 。
最后 , 对皇帝圈中的候选人进行任命 。
趣看历史|他为何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皇帝亲自任命他为吏部尚书
文章图片
大家注意到 , 上面这一套选拔高级干部的流程中 , 皇帝只有最终决定权 , 而没有提名权 。 这就意味着 , 虽然皇帝是天下最有权力的人 , 但依然不能在选拔高级干部中为所欲为 。
那么 , 皇帝可不可以绕开“廷推” , 自己提名高级干部的候选人呢?回答是 , 可以 。 在明朝 , 皇帝有权从宫廷中直接发布命令 , 任命他属意的人选 , 然后交付有关职能部门执行 。 这套与“廷推”并行不悖的流程 , 叫做“中旨” 。
很明显 , 与“廷推”相比 , “中旨”更加快捷有效 , 也更容易实现皇帝的用人意图 。 毕竟 , 君臣之间 , 在用人标准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 。 大家总是猜来猜去也不是个法子 。 但是 , 说来奇怪 , 皇帝很少愿意通过“中旨”的形式来选拔任命高级干部 。
一方面 , 就算皇帝愿意用“中旨”来选拔任命高级干部 , 被选拔的大臣还未必乐意 。
万历时期 , 吏部尚书出现空缺 。 吏部尚书是六部尚书之首 , 所谓“天官之职” , 历来就是大臣追逐的热门岗位 。 由于“廷推”上来的候选人都不满意 , 万历皇帝干脆下了一道“中旨” , 提拔张居正的同乡李幼滋为吏部尚书 。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 , 大臣们还没说什么 , 李幼滋自己倒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
趣看历史|他为何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皇帝亲自任命他为吏部尚书
文章图片
为什么呢?李幼滋在上奏中说明了原因:“廷推乃祖宗成例 , 贤士众望所归 。 今皇上无视众议 , 以中旨指定微臣 , 实乃与众臣怄气 , 非圣君所为 。 ”在这里 , 李幼滋直言不讳地批评万历皇帝发布“中旨” , 是在与大臣们“怄气” 。
万历皇帝很生气 , 把李幼滋的上奏留中不发 。 李幼滋也犯了倔脾气 , 每天一封辞职信写给万历皇帝 。 到最后 , 索性连官都不做了 , 挂冠而去 , 只留下一堆辞职信 。
李幼滋之所以拒绝万历皇帝的“中旨” , 说明他有一定的政治操守 , 不愿意走皇帝亲自任命这条终南捷径 。 更大的原因则是 , 文官集团已经形成一种“潜规则”:大臣升官只能靠同僚的拥护、自身能力和声望;如果靠“中旨”上位 , 必然遭到同僚的唾弃 , 在朝廷里面处处遭到排挤 , 那日子也是很难过的 。
另一方面 , 如果皇帝用“中旨”来选拔任命高级干部 , 或者处理其他事宜 , 万一被有关职能部门封还 , 甚至不闻不顾 , 那可就是“啪啪啪”打脸 , 对于皇帝的威望绝对是一种巨大的打击 。
趣看历史|他为何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皇帝亲自任命他为吏部尚书
文章图片
正德时期 , 大臣杨廷和接任内阁首辅后 , 就多次封还明武宗朱厚照的“中旨” , 搞得朱厚照一点面子都没有 。
万历时期的山西道监察御史袁可立更牛气 。 他在奉命巡视京都西城 , 将皇帝宠幸的弄臣绳之以法 。 有人持重金来向他行贿 , 企图保得一命 , 袁可立大怒 , 说:“杀人者死 , 朝廷法也 , 即弄臣顾可脱乎?”
【趣看历史|他为何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皇帝亲自任命他为吏部尚书】没过多久 , 万历皇帝绕过内阁直接给袁可立下了一道“中旨” , 赦免弄臣的罪行 , “可立不为动” , 依法将作奸犯科的弄臣进行了惩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