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江阴|崔治中:七十余年记忆中的家乡江阴
文章图片
1920年9月 , 江阴籍著名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刘半农先生留学伦敦大学时写下了不朽的诗作《教我如何不想她》 。
诗以寄情 , 文以咏怀,纪念诗作创作100周年江阴发布系列美文刊发推出第三十六篇崔治中《七十余年记忆中的家乡江阴》 。
七十余年记忆中的家乡江阴
文/崔治中
2008年初秋 , 我接到了江阴市月城实验小学百年校庆筹备办公室打来的电话 , 邀我参加学校百年校庆 。 我一愣并回答说 , 我从来没有在月城实验小学上过学啊!对方问我是否在黄桥小学上过学 , 并解释黄桥小学已于2004年并入月城实验小学 。 我接受了邀请 , 从我所在的工作地山东泰安专程回乡 。 我曾在那里上过一年学 , 家里还曾保存着1949年黄桥小学发给我的成绩报告单 。
我的成长
——从崔巷上到江阴城
1944年5月 , 我出生于月城乡蔡庄村崔巷上 , 这是位于黄桥西南角的一个自然村 。 根据1919年续修的申锡堂崔氏宗谱(第六修)记载 , 我们崔巷上家族在北宋年间从安徽宣城迁到武进一带后 , 再于明朝嘉靖年间迁到江阴黄桥西边的土地上 。 显然 , 我算是地地道道的江阴子孙了 。
文章图片
【最江阴|崔治中:七十余年记忆中的家乡江阴】1949年夏 , 我随家人离开了江阴 。 那时父亲在南京做生意 , 母亲带着我们兄弟三人都搬到了南京 。 之后父亲又前往苏北射阳县新洋农场劳改 , 此后好多年 , 一直未能回家乡 。 直到13岁那年暑假 , 我才回到崔巷上大娘家住了约10天 , 有机会重新看看我的出生地 。
这座“大屋”门前有一片青砖铺就的晒场 , 用于晒干收割上来的稻、麦和油菜籽 。 晒场向南是一小片竹林 , 竹林再往南就是地势较低的水稻田了 。 有一条铺了黄石块的田埂直通河边码头 , 村民们在码头上淘米、洗菜、洗衣服 。 河水很清 , 每家做饭、洗碗的水都是从这个码头提取 , 一担一担挑回家里的水缸中备用 。
1963年 , 我父母带着弟弟从射阳县新洋农场退职回老家务农 , 我家又迁回了江阴 。 那时我已在扬州苏北农学院(现扬州大学)读大学 。 在那个年代 , 从扬州回家也是一次漫长的行程 。 为了赶上第一班轮渡 , 凌晨一两点 , 我就要从学校出发 , 坐汽车、上渡船到达镇江 , 再坐老式绿皮火车到无锡 , 之后再坐船到青阳 , 到家时已是下午四五点了 。
我们家在村的西北角 , 这座房子是我曾祖父建的 , 前后三进 , 中间有两个天井 , 当时在这附近可能是最大的一座 , 所以被称为“大屋” 。 实际上我家的这个“大屋” , 内部并不大 。 曾祖父四个儿子中有三个各分占了三进中的一进 , 我家在中进 , 只有一间正房、一间厢房和一个厅 , 但又由我父亲和我伯父各分一半 。 我家重新迁回崔巷上时 , 只占有一间约20平方米的厢房和半个厅 。 在这半个厅里 , 一半砌了个江南常见的做饭用的大灶台 , 另一半隔了一个棚 , 由祖母居住 。
文章图片
“大屋”的装修还是比较讲究的 。 四米多的高墙及屋顶上有江南民居特有的飞檐装饰 , 在天井通向前厅的门廊上面横着的大青砖上 , 雕刻有“耕读传家”四个大字 , 周围还雕刻有花草 , 这可能是作为地方上“小财主”的曾祖父对后辈的希望吧!而更有特色的是隔开中厅与天井、作为门用的八扇两米多高的长窗 。 它们从屋顶一直延伸到地面 , 既有门的功能 , 又有窗的功能 。 其上半截是木格样的结构 , 每个小格子中嵌有磨薄的有透光作用的贝壳片 , 下面三分之一则为实木板 。 在木格区与实木板间设有一木盒 , 其中各插入一块雕刻有《三国演义》中“刘关张”等人物的活动红木 。 我对这八块红木雕 , 印象特别深刻 。 据说 , 仅制作这几条长窗就花了几个工匠一年的工夫 。
推荐阅读
- 鬼谷子七十二术(四): 交友需谨慎, 六个步骤看清对方的本质
- 两大家族联姻,未过百天,新娘突然去世,死因成谜,七十年后解开
- 《重生七七俏媳妇》她重生七十年代知青点,不做作,嫁糙汉兵哥哥
- 梁山一百零八好汉,此人为七十二地煞星之首,神机妙算不输吴学究!
- 三国两晋南北朝|如果诸葛亮代替刘备,率领七十五万大军伐吴,结局如何?
- 三十六变与七十二变哪个更厉害后者有三个缺陷,猴哥差点被害死
- 明朝|他是明朝享国时间最久的藩王,活了七十二岁,在位七十一年
- 孙悟空会七十二变,是师从菩提祖师,教牛魔王变身术的又是谁呢?
- 罗成算卦能活到七十三岁,为何在二十三岁时就死于乱箭之下?
- 此人手持九环大刀,与秦明激战七十回合,与鲁智深和武松恶斗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