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中玉|《徐中玉先生传略、轶事及研究》出版,纪念一代学术宗师
2019年6月25日 , 文学界泰斗、一代学术宗师、“大学语文之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徐中玉先生走完了105岁的人生 。 为了缅怀徐中玉先生 , 更好地继承他的精神遗产 , 由祁志祥编纂、众多学人联手打造的《徐中玉先生传略、轶事及研究》一书最近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 。 该书是第一部系统叙写徐中玉先生一生生活和学术历程的传记 , 也是第一部全面介绍徐先生人格风范、文艺主张和学术贡献的专著 。
本文图片
《徐中玉先生传略、轶事及研究》书影
【徐中玉|《徐中玉先生传略、轶事及研究》出版,纪念一代学术宗师】11月15日 , “徐中玉先生追思会暨《徐中玉先生传略、轶事及研究》新书发布会在上海作协举行 。
“徐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一年多了 , 但是 , 徐先生的教诲长存于心 。 徐先生不仅教导我们如何治学 , 更重要的是 , 徐先生的品格是我们的示范 。 先生的一生完整地诠释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 , ”徐中玉先生弟子、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长南帆回忆 , “我不仅时常与诸多同行共同研究徐先生的学术著作 , 而且时常与各行各业的朋友交流 , 景仰徐先生的为人处世 。 徐先生品格的意义超出了学术的范畴而包含了更为普遍的意义 。 这是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 ”
徐中玉一生学术作品颇丰 , 包括《鲁迅遗产探索》《古代文艺创作论》《激流中的探索》等 , 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贡献 , 莫过于主编的《大学语文》 。
本文图片
《大学语文》第11版
由于历史原因 , 新中国成立之初 , “大学语文”教育曾整整中断30年 , 时任华师大中文系系主任的徐中玉和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一起提议 , 恢复大学语文课程 , 并成立由徐中玉担任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编审委员会 。
徐中玉以为:“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 , 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 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涵养性情 。 ”从另一层面考虑 , 开设大学语文课程 , 也有利于改变当时“重理轻文”的现象 , 改善普遍存在的语文知识面不广、行文不注意逻辑以及错别字多等问题 。
1981年 , 第一本《大学语文》教材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 获得广泛好评 , 不满两年内 , 被全国文、法、理、工、医、农等300余所大专院校采用;1982年“补充教材”出版 , 发行十万册 , 销行一空;1983年的第二版修订本 , 发行一百多万册 。 《大学语文》紧跟时代变化 , 每隔三至五年即推出新的修订版 , 在坚持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为主的同时 , 又着重添加现当代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 。 2018年11月 , 《大学语文》第11版发布 , 新增和修改了不少富有时代特色的篇目 。 此时的徐中玉已过百岁高龄 , 教材编辑工作仍由他主持 。
“《大学语文》问世的这些年来 , 我国思想、政治、经济、文化、学术等各方面都有了巨大的发展变化 。 ”徐中玉坦言 , 但他始终坚持将传统文化的精华选入教材 , 提升大学生的文学造诣 。 “这样的信念 , 从未有过变化 。 ”
本文图片
徐中玉在华师大二村的寓所 澎湃新闻 资料图
有人曾问徐中玉:“现在一些大学的语文课程日趋边缘化 , 母语教育正在受到伤害 。 您如何看待这种现状?”徐中玉如此回答:“每个大学生应有一专之长 , 但通才教育需要他们尽可能具有较为广博的学识 , 高远的视野 , 具有人文精神与素质 。 对于以上方面 , 学好、教好大学语文课程的作用都是无法替代的 , 它的价值无法用一时的物质回报来衡量 。 可以说 , 大学语文课程对学生一辈子有用 , 只能进一步加强 , 力求做得更好 , 绝不可忽视、削弱 。 ”
徐中玉担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期间 , 曾做出一项史无前例的规定:凡是在创作上已经取得成绩的学生 , 毕业论文可以用文学作品代替 , 对论文的松绑 , 使得学生的创作热情宛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 。 作家孙颙、赵丽宏、王小鹰、陈丹燕等人 , 评论家包括南帆、王晓明、吴炫、陈伯海、许子东等人 , 均在此期间受到滋养 , 走出校园后 , 逐渐在全国创作圈内享有盛誉 。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 , ‘徐先生’已是专有名词 , 特指徐中玉先生 , ”作家李洱回忆道 , 当1983年秋天 , 他第一次走进华东师大的时候 , 他并不知道 , 他和他的同代人 , 将共同见证文学黄金时代的到来 。 “在文史楼头三楼的大教室 , 徐中玉先生给新生讲话的时候 , 提到了华东师大中文系辉煌历史 , 也提到了他与老舍先生的师生之谊 。 徐先生的回忆带着绵绵深情 。 我至今记得徐先生当时的神态:清癯而慈 , 沧桑而坚毅 。 在后来的日子里 , 在徐先生、钱先生以及一大批老中青教师的共同努力下 , 华东师大中文系进入了真正的辉煌岁月 。 在时间的长河中 , 我们现在看得越来越清楚了 , 那是怎样的一个时代啊 。 华东师大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写作 , 与整个上海的批评与写作一起 , 真是乱石穿空 , 惊涛拍岸 , 卷起千堆雪 。 ”
“如今 , 我们提到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学 , 不能不提到上海 , 不能不提到华东师大 , 不能不提到徐先生 。 我们现在同样可以看得很清楚 , 80年代就是中国文学的另一个逻辑起点 。 在此关键时期 , 刚毅方正的徐先生 , 在立德、立功立言几方面 , 都做得极为出色 。 闲习礼度 , 不如式瞻仪形;讽味遗言 , 不如亲承音旨 。 徐先生的言行 , 影响了很多人 , 进而影响了一个时代 。 文学史虽有前后之分 , 有‘江头’与‘江尾’之别 , 但所有从事文批评和写作的人 , 其实又都‘共饮一江水’ 。 所以 , 如果我说 , 我们直到今天还享受着徐先生的恩惠 , 实在并非虚言 。 ”李洱说 。
推荐阅读
- 细胞|“首个人类胚胎完整模型”!两篇《自然》报道重大进展
- 地球|地球或将再次发生磁极翻转
- 长江|长江断流?你信吗?
- 武汉|《柳叶刀》:武汉人群新冠抗体阳性者占6.9%,其中82%系无症状感染
- 《 苹果燕麦粥》的制作方法
- 中和抗体|王辰团队《柳叶刀》发文,武汉人群研究显示新冠中和抗体至少可以维持9个月
- 【养生厨房】今日菜谱——《草头排骨》
- 种族主义|《纽约时报》煽动对中国的种族主义,美网友群起斥责
- 种族主义|《纽约时报》报道煽动针对中国的种族主义,作者竟然是华人!
- 疫苗|最新《细胞》确认!多种新冠变异病毒,可抵抗疫苗产生的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