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教老人用智能手机,先学会如何“避坑”( 二 )
老年人学会智能手机后频频“踩坑”,是因为防范意识不强吗?恰恰相反,老年人对安全问题非常重视。“夕阳再晨”创始人张佳鑫介绍,他们在教老年人学习智能手机的过程中,当讲到安全方面的问题时,老人的注意力就会非常集中。而且,老人每学会一款软件,只要涉及到手机支付,各种各样的问题就会问得非常详细。
既然如此,为何老年人在融入智能化社会的过程中依然属于“高危人群”?张佳鑫认为,老年人不是网络的“原住民”。虽然现在大多数老人已经拥有了智能手机,而且许多老人的受教育程度并不低,但他们并不能理解智能化场景下的应用。“比如抖音,许多老年人无法理解换脸技术和声音合成技术,他们固执地认为,自己看到、听到的就是真的。”
根据“夕阳再晨”对老年人智能社会融入的一项研究显示,在1748份有效问卷中,仅有41.4%的老年人掌握了手机拍照,近半数老年人无法掌握手机支付,超过7成的老年人无法独立操作健康码。也就是说,老年人在努力跨越“数字鸿沟”时,“避坑”的能力十分有限。
学习智能手机 也为排解“孤独”
今年10月,一位老人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一位男明星的视频,误以为是男明星本人在和她说话,于是追星追到了北京。而警方发现,这些视频并不是男明星本人录制,而是采用AI技术合成的“假视频”。此事经媒体报道后,不少网友对这位老人充满了同情。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和理性思维水平都会下降。”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梅丽萍表示,智能手机对于多数老人来说属于全新的知识。老年人对新的知识接受起来有难度,所以增加了老人“踩坑”的可能性。
除了老人认知水平的下降,梅丽萍提醒,老人的心理状态往往是老人成为“高危人群”的深层次原因。她介绍,老年人普遍“孤独”,但由于老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很少会承认这一点。另外,子女对老人的情感支持也很少。梅丽萍发现,一些老人在住进养老机构之后,虽然子女会经常打来电话,但交流的内容大多是“礼貌性”问候,缺乏更深的交流,这也就为一些打“感情牌”的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梅丽萍表示,老年人学习使用智能手机,除了有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也有排解孤独的精神需求。这也是为什么老年人在学会微信之后,爱转发、爱分享的原因。结合那位追星老人的案例,她认为,社会在关注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同时,还应建设一个老年友好型的智能手机使用环境。
科技助老应成为一种“集体行动”
疫情期间,老年人因为不会使用健康码而造成不便的问题备受关注,从而将老年人融入智能社会的窘境凸显出来。其实,在老年人拥抱智能化的过程中,存在的障碍不仅仅是“数字鸿沟”。
重阳节前夕,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邦华表示,民政部门将加强培训指导,鼓励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家属等,帮助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信息平台等新技术,帮助广大老年人克服不会用、不敢用、不能用智能技术的困难。北京市老龄办、北京市老龄协会也发出倡议,开展老年人信息化培训志愿活动,做好数字化“扫盲”,助力老年人融入智慧生活。
“这个问题不是一个短暂的现象,10年前有,10年后的现在有,未来20年内还是会有。”张佳鑫说,许多人是因为疫情才开始关注到这个问题,而“夕阳再晨”已经在科技助老方面呼吁了十年。这恰恰说明,我国的老龄化国情教育还有待加强。张佳鑫表示,未来社会智能化的发展会越来越快,帮助老年人融入智能社会应当成为一种社会共识,成为全社会的集体行动。
推荐阅读
- 北京日报|2019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揭晓
- 北京日报客户端|感人!儿子找回失散多年母亲,见面时抱着她痛哭流涕
- 北京日报|确诊病例骤增,韩国首都圈发疫情预警
- 北京日报|老“枪迷”竟在家里做出3支枪!被判有期徒刑3年6个月
- 北京日报|广渠路东延年底完工,大兴机场北线高速东西延工程明年通车
- 北京日报|北京供暖第一天,报修电话没几个!多是“小儿科”的问题
- 北京日报|176辆京牌车即将拍卖,今起可报名,评估价最高为保时捷
- 北京日报|突发!北京朝阳望京花园一配电室起火冒烟,造成居民家中停电停暖
- 北京日报|北京地铁:10座车站已设置口罩自助售货机
- 北京日报|审计专业人员职称增设正高级,突出考察能力素质、职业道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