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大山中闪亮的星(决胜2020)( 二 )


【扶贫|大山中闪亮的星(决胜2020)】“先要让村里的人气旺起来 , ”这是最初的想法 , “村子有了人才好办事 。”但个中艰辛自不待言 。两年的奋斗 , 30多栋带有民居特色的吊脚楼 , 成了小山村最亮眼的风景 。千年瑶寨的迎客大门 , 水清见底的麻江河 , 古色古香的风雨廊桥 , 被保护起来的金丝楠……这些令人欣喜的变化 , 曾是扶贫工作队队员们脑海中的设想 , 如今 , 全都成功地付诸实施 。
三年零五十天 , 云捷清晰地记得 , 从2015年3月8日进驻 , 到2018年4月29日离开 , 扶贫工作队在当地政府和村干部的支持下 , 带领村民将一个穷乡僻壤的村庄 , 建成了一个3A景区千年瑶寨、湖南美丽乡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特色旅游村 。桐冲口村成了云捷的第二故乡 , 有时领着外来的客人在村里走动 , 嗓门响亮的他会笑呵呵地问:“我的‘故乡’美不美?”
扶贫工作队走了 , 游客来了 。云捷的帮扶对象邱兵 , 是住在山坡第一栋吊脚楼里的村民 。邱兵的民宿和杂货店现在每月能增收近2000元 , 妻子曾群加入了村里的歌舞表演队 , 女儿读的师范专业 , 假期就回村里当起客串主持 。吃起“旅游饭”的村民每每想到过去山里的艰难和枯燥 , 总是满脸含笑:“是扶贫工作队带我们村走上了致富路!”
在云捷的心中 , 精准脱贫的好政策 , 桐冲口村人的勤劳朴实 , 才是这小山村致富的根本 。

憨厚的瑶家汉子郑江涛是村里沿着公路走出去的人 。2016年过完40岁生日 , 他选择了归乡 。此前 , 他在东莞的一家公司当营销行政主管 。他是因为贫困才出走的 , 如今却为了摆脱贫困回来了 。那时 , 村里来了扶贫工作队 , 云捷为务工在外的村民建立联络群 , 经常在群里交流村庄发展思路 , 还让大家建言献策 。看到那些纸上蓝图一件件落地结果 , 郑江涛动了心 , 回家的时候到了!弯弯的山路 , 仿佛一根风筝线 , 他听到了自己怦怦的心跳 , 他开始憧憬家乡美好的明天 。
当时的村两委班子缺少新生力量 , 村支书也快到退休年龄 , 得尽快给村干部队伍补充新鲜血液 。云捷看好眼界开阔又热心的郑江涛 , 亲往东莞邀请:“桐冲口的脱贫需要像你这样的年轻人!”其实 , 郑江涛心里早就想好了 , 即使没有工作队的邀请 , 他也要回家乡 , 好好干一番事业 。
麻江河流经桐冲口村的这一段并不长 , 两岸山林、晴空星夜都被倒映在水中 , 河水淙淙有声 , 是山里的声音场 , 也是当地人的记忆长廊 。
2017年初 , 当选村主任的郑江涛 , 每天早上打开门 , 都会沿着河道走一圈 。想到扶贫工作队终究是要离开的 , 他心中在思索着一个问题 , 怎样把工作队创造的扶贫成果管理好、发展好 。
沿公路东行三四里地 , 有一家窖藏酒生产作坊 , 取山泉蒸馏酿制 , 是他提议发展的村集体新产业之一 。在桐冲口村 , 人们素来喜欢以玉米、小米、红薯丝等混在一起蒸熟 , 然后将农历八月十五上山所采山药制成的特种酒曲药粉撒在酒饭里拌匀 , 装入缸中 , 开一个小碗深的酒井 , 加盖保温 。等到“老窖”酿成 , 揭开缸盖 , “酒井”中是清芬扑鼻的“香泉” , 既吃酒又吃糟 。或自家酌饮 , 或款待来客 , 无不相宜 。酒杯就是房前屋后随处可见的葫芦瓢 , 成熟的葫芦瓜头上开一个圆口即成 , 就有了“瓜箪酒”的俚称 。现在桐冲口村人因地制宜 , 办起了窖藏酒生产作坊 , 产品常被游客们带往外地 。
有着千年历史的村寨 , 要想发展好旅游 , 关键还是做好民俗文化的大文章 。郑江涛把村民们组织起来 , 成立了一支70人的歌舞队 。闲暇时间 , 排练长鼓舞 , 他亲自登台当主持 。来桐冲口村的游客 , 被邀请一起载歌载舞 , 欣赏民族文化的魅力 。如果能把游客源源不断吸引过来 , 村子就有了持续发展的动力 。郑江涛看得很清楚 , 桐冲口村从脱贫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 就是答好民俗旅游发展这个内涵丰富的考题 , 让千年瑶寨焕发新的光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