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对中国科学来说,这是一件大事!


科学家|对中国科学来说,这是一件大事!
本文图片
(一)
对中国科学来说 , 这真的是一件大事!
我甚至觉得 , 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 或许过10年、20年后 , 我们会看得更加清楚 。 正如诺贝尔奖对世界的影响 , 肯定不是在1901年 , 而是在很多年之后 , 乃至于今天 。
这就是中国“科学探索奖”的创立 。
11月14日 , 第二届“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 , 50位青年科学家获奖 。 在未来5年内 , 他们每人将获得腾讯基金会颁发的总计30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 。
至于奖金用途 , 他们完全自由支配 。
300万 , 50个人 , 那就是1.5个亿 。
从总金额看 , 这已经远远超过了诺贝尔奖 。
更值得注意的是 , 这是中国人的奖项 , 对象限于青年科学家 。
以最近这50位获奖科学家为例 , 平均年龄还不到40岁 , 35岁及以下的有6位 , 最年轻获奖者仅30岁 。 其中 , 还有5位是女科学家 。
今年是第二届 , 放宽到了港澳地区 。 据悉 , 港澳共有59人申报 , 最终3人获奖 , 他们分别来自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 。
我相信 , 这个奖励 , 不管是对内地科学家还是港澳科学家 , 都是他们人生历程中无法忘却的纪念 。
从物质到精神 , 简单而言 。
1 , 他们还年轻 , 还没有功成名就 , 多少还有些生活的压力 , 但这笔不菲的奖金 , 可以让他们摆脱经济的压力 。
2 , 他们就可以心无旁骛 , 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科研 , 以我们国家的机会和他们的才智 , 不排除在未来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
3 , 这更是一种激励 , 毕竟 , 这是中国科学界的一次大奖 , 将激励更多的青年人投身科研、开拓创新 。
什么是真公益?
我觉得这才是真公益 。
受益的不仅仅是个人 , 对中国科学、中国未来而言 , 也是功德无量 。
(二)
中国科学家不容易 。
甚至可以说 , 太不容易了 。
一个值得观察的现象是 , 每当一位院士去世 , 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央媒的新媒体 , 往往以“一个巨星陨落了”作为标题 , 编辑的唏嘘 , 读者的感慨 , 都尽在不言中 。
人们对他们深深的怀念 , 是钦佩他们这一代人家国的情怀 , 对国家、民族的重大贡献 。
今天的物质条件 , 已经远远好于那个年代 , 但我们也不必讳言 , 我们也面临着更复杂严峻的挑战 。
毕竟 , 我们这个国家还不算太富裕 , 我们在基础科研、核心技术上还有不少短板 。 过去这几年 , 我们就看到 , 一些西方政客就利用我们的短板 , 对中国各种抹黑、卡脖子 , 意图遏制中国的发展 。
怎么办?
那就必须把基础打好 , 突破这些短板 。
今年9月16日国新办的采访人员会上 ,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就立下誓言:要把美国卡脖子的清单 , 变成中科院科研任务清单进行布局 。
谁来做?
那就需要广聚天下英才 。
白春礼就表示 , 中科院作为一个科研机构 , 不能包打天下 , 还是要聚焦关键的核心技术 , 瞄准关键的基础材料、关键核心的工艺、基础算法、重大装备等基础性、战略性的关键核心技术的需求 , 在光刻机、橡胶轮胎、高端芯片等方面 , 争取要主动揭榜 , 发挥多学科的综合和建制化优势 , 集结精锐力量组织系统攻关 , 有效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 。
这条路 , 再难 , 我们也必须去做 。 这也是中国崛起进程中无法回避的一个挑战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看今天的世界 , 英国的崛起 , 美国的强大 , 有各种各样的原因 ,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共同点 , 就是科技上的进步 。
蒸汽机是谁发明的?
飞机是谁发明的?
青霉素是谁发现的?
互联网谁缔造的……
虽然中国古代有辉煌的科学成就 , 推动了世界的进步 , 但必须承认 , 近现代这一系列的发明发现 , 主要还都是在西方国家 。
这有历史的原因 ,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 , 这些国家对科研的重视和投入 , 民间对科学家的尊崇和奖励 , 从而推动一批又一批科学家投身基础科学研究 , 创造划时代的成果 , 推动了这些国家的发展 , 也促进了整个人类的进步 。
哪怕是我们东邻日本 , 从2001至2019年 , 19年间 , 19人拿了诺贝尔奖 , 很多都是基础研究领域 。 这正是日本厚积薄发的结果 , 考虑到诺贝尔科学奖的滞后性 , 日本人拿诺奖 , 应该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
中国要可持续发展 , 要攻破卡脖子项目 , 科研必须跟上 , 必须要有更多青年科学家 , 勇挑重担走到第一线;必须要有更充分的保障 , 激励科学家探索科研的“无人区” 。
但这个过程 , 坦率地说 , 也不是容易的 。
一方面 , 确实还需要不忘初心 , 青年科学家要讲奉献、有担当 。 这需要精神的力量 。
另一方面 , 我更认为 , 要创造让青年科学家有奉献、有担当的氛围 。 这就需要物质的保障 。
国家肯定会有安排 , 近些年对基础科研的重视 , 中科院对卡脖子清单的总攻令 , 就是信号 。
但我总觉得 , 我们的很多挑战 , 也不能是国家大包大揽 , 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 来支持科学家投身到这些科研 。


推荐阅读